网誌

为什么有些人在与久未联络的朋友重逢后感到惊讶?

自疫情爆发以来,很多人可能已经很久没有与部分朋友见面。最近的数个月,社交距离措施的放宽让不少人能够恢复举行各式各样的社交聚会。然而,部分我的求助人在与朋友再次相聚后,他们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对我的求助人的预期与实际再次会面的经历有所落差。他们还可能因我的求助人在这几年间的变化而感到困惑,因为眼前的人与过往的认识的他或她并不一致。譬如,当他们留意到我的求助人减少在社交平台发布帖文或照片的次数时,会认定我的求助人正在生活中遇上一些困难。事实上,他们习惯根据自己以前与他人的经历来感知那些在社交媒体中看到或没有看到的内容。但是,我的求助人没有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太多内容的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只是因为他的价位观产生内在变化,或是他正忙于参与生活中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

我们倾向利用自己以往与某人相处的经验来作为参考,这是与我们大脑的机制相关。根据美国脑神经科专家David Eaglement的说法,当我们感知世界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直接看到我们所感知的现实。相反,我们会透过参考我们对外在世界或其他人的感知而建构的内部模型来处理大脑所接收的内容。大脑的内部模型是按照自己以往与外在世界或和其他人交流的经历来发展。正如David Eaglement的着作《大脑》(The Brain)中提及,没有人能体验过真实存在的客观现实,每个生物个体只能感知到自己因为进化而感知到的东西。结果,我的求助人的朋友只是凭着过往在社交媒体平台的经验来看待我的求助人,认为我的求助人只有过上美好的生活时才会发布帖文。当我的求助人比以前不那么活跃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时候,他的朋友会透过内部模型来处理相关的资讯,认为我的求助人生活过得并不好。但是,当他们在社交聚会上亲身看到我的求助人时,便感到异常惊讶,尽管我的求助人没有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任何的照片或帖文,但实际上他的生活过得很好。

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会说故事的人,其内部模型是通过以往的经历来发展。譬如,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张简单小植物开花的照片,她的朋友亦有机会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的某些朋友可能会欣赏这个人能够在生活中培养静观,能够觉察到那种简单而不引人注目的植物开花。此外,她的这些朋友亦可能认为她过着平静而愉快的生活。相反,她的另外一些朋友经常于社交平台上分享奢华的美食体验或惹人注目的家居装饰。这些人便有机会认为她的生活不太令人满意,甚至开始看不起她并减少与她联系。如果她的这些朋友不去尝试更新大脑中的内部模型,便有机会默默地失去这位珍贵的朋友。

我们大脑的内部模型透过处理有限的感官讯息,帮助我们节省感知这个世界或他人的能量,而参考内部模型亦能够有助我们感知模棱两可的现实。但是,如果我们过度确认自身内部模型的准确性,也许就会产生各种的问题。有见及此,我们需要更频繁地与朋友定期联系,借此更新自己的内部模型。就让我们减少依赖使用社交媒体来与他人进行联系,并亲自用心地与他们进行实体的交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只是单纯地聊天吗?

尽管寻求心理治疗服务在香港变得愈来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么是心理治疗。许多人都会对心理治疗有疑问,例如「为什么我需要付款给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与朋友讨论自己的问题又是否达到一样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疗我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吗?」;「是不是只有疯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要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心理治疗不是什么。

苦难的两枝箭

每个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无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伤的心理痛苦。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们曾经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经历。为什么有些人在经历那些无可避免的痛苦时显得如此平静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却在面对痛苦时变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拥抱无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过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诊断患病前也一直恒常地规锻炼身体。四十多岁的她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事业,亦没有太多的工作压力,患上癌症是的确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疗的过程为她带来不少创伤,治疗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令她变得虚弱,体重亦明显减轻,身体出现恶化的情况。经过多个月以来的治疗,她的情况得以舒缓,可以逐渐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缓后,她觉得新的生活模式变得难以适应。她还认为自己因为患病而变成一个有缺陷的人,经历无比的沮丧。由于她可能无法回复以往丰富而积极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耻。此外,即使与肿瘤科的医生会面跟进情况,亦会让她经历高水平的焦虑。事实上,患上癌症后的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她,时光无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过上往日的生活,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静的心态来接纳和适应这个新的「自我」?她要怎样做才能继续过着快乐和满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