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临床心理学家会怎样保障服务对象的私隐?服务对象所提供的资料会保密吗?

在我的临床心理服务工作中,我的求助人经常会问我他们所提供的资料是否绝对保密。根据香港临床心理学家公会的专业道德守则,临床心理学家都必需对服务对象在心理评估或治疗中提供的资料保密。为什么保密在心理治疗和心理评估中如此重要?

保密是基于道德原则,临床心理学家应该把维护服务对象的福祉放在首位。 临床心理学家应该致力促进服务对象的利益及避免作出损害他们的行为。事实上,当服务对象知道他们所提供的资料会被保密时,他们可能会更愿意披露有助于建立有效治疗关系的资料。

在进行心理评估或心理治疗的初期,临床心理学家会向服务对象谈及有关保密的问题。除非获得当事人同意,否则他或她所提供的资料将会被保密。 临床心理学家有责任告知服务对象,当有特殊的情况,例如需要保护当事人的人身安全或是应法院的要求,有关的必要资讯是有机会被披露的。

事实上,治疗的过程会存在一些灰色地带,临床心理学家需要运用一些酌情权。例如服务对象是青少年的话,便有需要在保护他们所提供的资讯的保密性和向其父母披露有关的必要讯息中作出平衡。临床心理学家有机会在治疗的初期与双方讨论有关保密性的问题,有时候临床心理学家可能会与父母制定私人协议,要求他们收回披露资讯的请求,令青少年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感到个人私隐受到保障。而父母亦了解假若子女的生命或是安全受到威胁时是会被告知,在特殊情况下,保密原则是会被打破的。

临床心理学家是会尽最大的努力去维护服务对象所提供的资料的保密性。其中一个例子是在设计治疗室时安装良好的隔音设备,避免泄漏任何谈话内容。除此之外,亦需要在行政工作上保持警觉性,好像在电话语音留言时或者避免在接待处披露其他人士的档案和资料,防止第三者得知有关的资讯。

保密问题是临床心理学家需要注意的最重要领域之一。为了维护那些寻求心理治疗服务人士的利益,最重要是寻找一名具有被公认的专业机构注册的临床心理学家。这样才能够确保临床心理学家按照专业机构的专业守则行事,服务对象的隐私才得以受到保障。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从香港电影《浊水漂流》探讨自我慈悲和对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电影《浊水漂流》可能打动了不少人的内心。电影内容讲述一群在深水埗无家者被排斥,而他们珍而重之的个人物品被政府带走的故事。最终,这群无家者提出民事诉讼,只获得二千元港币的赔偿。电影中其中一位无家者是一名越南难民,他与妻子和儿子失去了联系。在社工的帮助下,这位越南难民终于与住在挪威的儿子恢复了联系。对于能够透过网上看到儿子和与他交流,他感到异常惊讶和高兴。除此之外,他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儿子生活的一切。然而,当他的儿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时,这位越南难民却要求他不要这样做,脸上更流露出尴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为一名曾经入狱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内疚和羞耻所淹没,在服食最后一剂的海洛因后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