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好好先生」在人际关系中被角色强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他在一段三人友谊中经常被另外两位朋友孤立。事实上,这个人是一个被公认的「超级好人」,从不会拒绝他人的请求和对朋友非常体贴。随着时间的过去,这位求助人在他的职业生涯发展得越来越成功。尽管他的日程每天都被填得满满的,但他还是不会在朋友邀约时说「不」。然而,他最近开始留意到他的朋友经常联手取笑他并孤立他。有一次,他其中一位朋友取笑他没有主动相约他们聚会。听这位朋友说话的语气,他似乎责怪我的求助人没有主动发起任何聚会,亦没有表现出对其忙碌的日程表示理解。另一次,另外的那位朋友扬言会在将来邀请一位更加成功的人来参加他们的聚会,乘机讽刺我的求助人的能力。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们一直坚持以「三人行」的模式相聚。然而,这个相处模式逐渐起了变化,我的求助人的那两位朋友只会在通讯程序中即时回复对方的简讯。但是,当我的那位求助人作出回应时,往往都会被他们无视数天。

在与我这位求助人作出深入的探讨后,我发现他在这段关系中是年纪最轻的一个,并且一直受到其馀两位朋友压迫。当他真的因为工作繁忙而在这个社交圈子变得不太活跃时,他的朋友便开始试图使用强制的手段来控制他,借此希望他返回群组中担任顺从的角色。事实上,角色强制在家庭和社交场合中是很常见的。简单来说,角色强制是指一个人试图支配或控制关系中的另一方,促使对方继续服从被定立的角色。以家庭关系为例,传统的父亲会使用强制的手段(如批评儿子为他购买的房子),坚持自己才是能够作出所有决定的一家之主,企图控制儿子服从他的从属角色。

上述的那位求助人如何能够与他人建立健康的界限来保护自己,免受角色强制的威胁?他需要增强自己对内在体验的觉察。透过专注自己的内在体验,他可能观察到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如「我对这个三人行的聚会毫不感到兴奋」、「我因为被另外两位朋友取笑和孤立我而感到筋疲力尽」。当他能够专注自己这些内心体验时,他便能减少花时间在这些群体中。事实上,承认自己对某些朋友的真正内心感受,并与他们划清界线是非常重要。

当我的求助人开始与他某些朋友设立界限时,需要明确地定义自己的新界线。譬如,如果他那两位朋友再次在通讯程序中忽视他的简讯,他便不理会他们的聚会邀请。另一个例子是他可以决定自己想与任何社交群组成员分享多少个人想法、意见或信仰。实际上,不同社交群组的界限可能不一样。此外,很重要的是,每个人也有权选择自己的时间花在哪里,以及与谁人渡过。如果我们发现自己与某些朋友相聚时感到不太舒服,或许可以选择不出席相关的社交聚会。

当一个人开始不容许受支配和控制时,那些倾向使用角色强制策略的人渴望增强自己力量是很常见。最重要的是他或她需要保护自己,在远离他们的情绪爆发的同时学习设立明确的界限。如果一个人希望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适时表达自己新的界线是有益的。有了自信和果断,一个人可以以尊重和和平的方式与他人划下适当的界限。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疗的疗程需要持续多长的时间?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拥有自恋型人格性格特质及冲动控制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经常发脾气的问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经过几节的会面后,他开始对导致自己脾气爆发的自动化认知谬误有初步了解。由于他是一个比较急躁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问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问题。事实上,这是一条求助者经常问的问题,而且他们也期待他们的问题可以快速地解决。

以中庸之道来寻找「我是谁」

也许很多人在一生中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在我的求助人当中,不论是青少年、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但他们却不知道答案。我的职业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别人对我外表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抑或我脑海里的思想就是我?

照顾我们的内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购物狂,即使已经负债累累,仍然无法控制自己购物的冲动。她几乎每天午饭时间都会去购物,并经常沉迷浏览网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装、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场,都会有所收获,绝对不会空手而回。事实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颜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会每天查看那些网上商店的最新库存,确保自己能够第一时间到实体店试身并购买。她的购物狂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与男友的关系,因为债台高筑而无法为筹备婚礼而储蓄。为什么她明明意识到自己购物狂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仍然忍不住继续疯狂购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