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面对损失时,拥抱我们的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生活中无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损失。譬如,我们可能需要面对离婚、亲人离世、突然被解僱、流产或慢性疾病等情况,并因此感到悲伤。当我们处于哀伤阶段时,经历不同的情绪是正常和自然的,例如我们会感到悲伤、愤怒、焦虑、无助或内疚。如果面对巨大的损失,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可能会非常强烈,并让我们陷入其中。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快要疯掉,或是认为这些经历对我们来说是不正常的。有时候,部分人可能会隐藏或压抑与哀伤相关的情绪,并且尽力展现积极正向的情绪状态。很多人认为经历负面情绪意味着一个人是虚弱或患病,他们对于人们正在经历哀伤过程时所面对的痛苦产生负面偏见。

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公司突然倒闭而失业,她倾向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她每天强迫自己到健身房锻鍊身体和进取地发求职信。从表面来看,这也许不是一种不好的态度。然而,当她和朋友见面时,她亦不允许自己哭泣或表达任何担忧。她的朋友们认为她一直掩盖自己的抑郁情绪,只不过非常努力地在人前表现出积极的一面。结果,她的抑郁情绪逐渐加剧,更需要向精神科医生谘询抑郁症的治疗。

James William Worden 在他所写的《悲伤辅导与悲伤治疗》一书中指出,经历损失的哀伤过程中正常化和体验痛苦与负面情绪对复原非常重要。根据他所提出的哀伤任务模型,人们在承认失去的现实后经历悲伤的痛苦是哀悼过程的第二步。有时候,当一个人压抑与失去相关的负面情绪时,他或她可能会经历一些无法解释的身体症状,如身体疼痛。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只有当他们的负面情绪被探索和表达时,身体上的疼痛才会因此消退。事实上,如果没有适当地处理哀伤中的负面情绪,我们就无法完全适应失去挚亲或重要事物的世界。

我的另一位求助人在毫无预兆下经历痛苦的分离,她在分手后给自己和前男友写了一封二十页的信。她在信中坦率地表达对失去这段关系和前男友所压抑的负面情绪。当她能够如实地透过这封信表达自己的悲伤、愤怒和失望时,才能写出在这段感情中那些美好的回忆,并由衷感谢男友在过去一年来的陪伴。实际上,治疗性写作对正在经历哀伤过程的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在写作的过程中,人们有机会接触到那些他们试图在别人面前压抑的情绪,一些甚至是在心理治疗师面前也不曾表达的情绪。

在个人写作的私人空间中,我们可以识别并表达与损失相关的感受,无需担心别人作出负面评价或被情绪所淹没。通过把负面情绪写下来,以及将这些情绪与损失区分开来,我们就更有机会摆脱它们。这样,我们能够以新的角度看待损失和更有机会接受失去的现实。我们还可以自行决定把写作的哪一部分与他人或心理治疗师分享,哪一部分选择只保留给自己。我们可以给予自己适当的空间来专注于哀伤的过程,而非强迫自己在处理负面情绪之前获取很多成就。

让我们在面对损失时拥抱所经历的情绪,因为它们实际上具备促进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功能。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