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能够拥抱自己的瑕疵并原谅自己吗?

我的一位朋友和我分享了她在旅行中于街头市集购买到假玉的经历,她提到自己在旅途中一直寻找有关如何辨别真假玉石的资料,并为有机会购买到假货的可能性感到非常不安。她心里一直想:「我真是个笨蛋,竟然受骗了!」她除了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和是一个失败者,亦批评自己实在是太无知了。你有过和她类似的经历,因为作出错误的决定而造成一些损失吗?生而为人,我们都有机会犯错,亦可能作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我们如何能够拥抱自己的瑕疵并原谅自己?

对于那些倾向对自己抱有很高期望的人来说,当他们在生活中作出错误的决策时,通常都会出现很多自我批评的想法。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承认自己对自我作出批评,但是尽量避免相信它们等于事实。其实,想法只是想法,不一定能够如实地反映现实。例如,在现实中,不少的玉石爱好者也曾经在收藏的过程中被骗,买到了假玉。对那些非玉石行家来说,购买到劣质的玉石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当我的那位朋友视自己的愚笨和无知只是想法时,她或许更有机会意识到这是在街头市集人们常常犯下的错误。

事实上,犯下错误或作出令人后悔的决定总是令人难受和可耻的。我们怎样可以原谅自己并接受这些缺陷?其中一项实际的策略就是视此为成长的机会。正如家喻户晓的一句话——「我们都能够从错误中学习」,当我们犯错后,所学到的东西会比从一开始就做对了的多。我的那位朋友也许能够因这次的经历作出反省,明白到自己是因为一时的贪心才会犯下错误。她告诉我她在市集上看到一只颜色非常漂亮的翡翠手镯,心想如果到名牌的玉器店购入类似的手镯定必要花不少金钱。当在路边小摊看到那只手镯时,她马上想到能够省下不少钱,便二话不说地购买了它。实际上,她也没有认真地检查过这只玉镯的真伪。

如果我们能够把错误视为学习的机会,便更有机会接受它并原谅自己。假如我们能够接受人生的旅程是一个学习过程,将会带来莫大的益处。没有人是完美无瑕的,若然我们认为犯错就意味着愚蠢或失败,这样的想法未免太过黑白了。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与生俱来的无知,又怎能够学习呢?事实上,谦虚的人总是能够学习到更多。

如果我们意识到所作出的决定或行为与对自我的期望之间存在差异,自我批评有时候也是无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极力试图停止自我批评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会常常批评自己对自我作出批判,他们亦有机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有关的想法。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尝试停止批判自我,这些自我批判越是挥之不去。更明智的做法可能是接受自我批评是很普遍,以及对自我培养更多的自我慈悲。

在人生的旅途中,让我们更为放松地拥抱真实的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