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多個面向

如果你遇到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BPD) 的人,你可能會發現他們變幻莫測。他們在情緒和行為方面經常迅速地起變化,你會覺得很難理解他們的想法。這種情緒、思想和行為上的突然轉換導致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出現不同面向。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和她的男朋友在坐巴士的期間突然放聲大哭。當她的男朋友問她為什麼突然哭了,她回答說因為當天他沒有主動請客,讓她感到非常難過。她認為男朋友不夠愛她之餘,亦會因為對方在工作中擁有很多女性朋友而隨時離開她。在這種情況下,這位求助者以非黑即白的模式思考,突然變成孩子般的狀態。她感到非常孤獨,認為每個人都會虐待和拋棄她。

要了解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為什麼如此難以預測,我們可以嘗試了解他們的不同面向。一般來說,我的那位求助人不論在工作環境和社交場合都表現得很冷靜和成熟。她總能夠依時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而且對朋友的情感需求有足夠的敏銳度和善解人意。然而,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通常會在他人面前壓抑自己的感受或慾望,藉著取悅他人來避免危機的發生。這種做法也有機會是他們為免遭受他人拋棄的其中一種方式。除此之外,他們還擔心如果暴露了自己的弱點,會受到他人的羞辱或懲罰。結果,他們會非常努力地不做真實的自己。

有時候,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會轉變成極為憤怒和衝動的狀態。由於他們經常試圖取悅他人和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建立健康的界線,因此會在自己包容別人後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而對對方產生憤怒。譬如,我的求助人經常在與男朋友約會時主動提出請客,她的男朋友擔心不讓她付錢會惹她生氣,所以往往都會按照她的意願來對待自己。可是,我的求助人覺得男朋友對她不公平,因為他從來沒有主動說要請客。結果,她在乘車的時候辱罵對方,說他不是一個負責任的男人,不知道如何照顧女性。

另一方面,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會變得悲傷和絕望。他們會因為擔心自己被遺棄而感到非常孤獨,並在世界上得不到任何人的關心。處於這種狀態下,他們會傾向從他們的重要他人尋求安慰,並相信自己沒有能力獨處和處理自己的情緒波動。每當我的求助人與男朋友發生爭執或衝突後情緒爆發時,經常要求與我進行緊急的電話交談。如果在她情緒爆發的關鍵時刻無法立即解決問題,她會一直給我打電話,直到獲得關注為止。在這種狀態下,她的表現就如小孩一樣,拼命地尋求即時的關注和照顧。

當沒有達到自己不切實際的期望時,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經常批評自我也是很常見。事實上,他們會認為自己不好,並應該因為不符合標準而受到懲罰。在這種情況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有時間會透過不允許自己享受愉快的活動或傷害自己來作出自我懲罰。例如,我的求助人在坐車回家後,會為自己對男朋友的情緒爆發和辱罵感到非常羞恥。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壞人,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結果,她用刀割傷自己的手臂來懲罰自己。

鑑於患上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擁有不同面向,他們如此無法預測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他們在不同狀態之間的轉換並非完全沒有希望。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學習培養自己內在的健康狀態。在這種健康的狀態下,他們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緒並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線。這樣,他們可以觀察自己的變化,從而更加注意選擇自己的行為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透過進行治療,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有望發展這種內在的健康狀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

在2022年的開始,根據自己的慾望設定目標是否上策?

在聖誕假期的其中一天,我和我的丈夫到餐廳享用一頓豐盛的午餐。當我到達餐廳的時候,我先去了一趟洗手間。當我正在洗手時,洗手間內的清潔女工問我吃過午飯沒有。我禮貌地作出回應,她向我報以微笑。然後,我看到她拿出自己的飯盒,在洗手間內吃得開懷。在我用餐前與這位清潔女工的簡單互動讓我反思一個事實,就是即使我在一間不錯的餐廳內用膳,也可能不會像她一樣感到這麼滿足和快樂。快樂和滿足感似乎與我們在生活中無限的慾望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在訂立目標的時候是否需要完全消除所有的慾望?假如我們沒有慾望,又如何制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