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为什么患上抑郁症的人无法停止反刍思考?

面对生活上不同的困难、挑战或危机时,大多数人都会进行反刍式思考,这是非常常见。例如,当面临突然被解僱、需要与一个经常挑衅别人的人会面或挚亲突然离世的时候,我们可能难以控制自己不停地反复思考相关的事情。事实上,这种思考有助我们制定策略、计划如何应对挑战和接受自己的损失,亦是让我们增强对事情的理解或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方式。然而,如果我们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未能放弃那些无法实现的目标,便有机会因过度反刍思考而无法摆脱纠缠于问题或事件的恶性循环。

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持续受到慢性的轻度抑郁情绪所困扰,倾向反刍思考自己开始写论文的拖延问题。她习惯不停地批评自己的拖延行为,并反复地思考如果她未能写出完美的论文的后果,如遭受他人的耻辱。她一直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抱有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她告诉我:「我想在班中获得一级荣誉的同学当中排第一。」由于她就读于世界排名很高的大学,她的目标是很难实现。她对失败的恐惧导致她出现严重的拖延行为,并经常反复思考自己的自我批评和可能会发生的灾难性后果。此外,她亦没有考虑过放弃自己那些不切实际的崇高目标。结果,她的反复思考变成了一种逃避去应对的方法,借此避免面对因没有考上排名第一而需要面对实际的风险。她越是不放弃自己的目标,就越是不断地思考所有可能的后果,像是被同学羞辱未能考获全班第一。

这个例子说明了反刍思考可以是一种回避的方式。对于那些以反复思考来寻求具体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的人来说,这种做法可能不会被视为回避,因为它有机会促使他们进一步进行规划和作出行动。相反,那些以抽象和具评估性的思维来进行反复思考的人,他们的做法是不具适应性和欠缺生产力。以上述那位求助人反复思考自己有机会面对的羞辱为例,她认为自己如果未能考获第一名,便是一个失败者。她更有可能因为陷入这种思考中而无法提出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或行动计划来开始撰写她的论文。鑑于她习惯反刍思考,很有可能会陷入慢性轻度抑郁情绪。当她思考得越多,开始写作的可能性就越低,导致她陷入抑郁情绪和拖延模式的恶性循环。

回避只是抑郁症患者持续反刍的潜在功能之一,如果你认识的人似乎因回避而陷入反复思考,那么他或她尝试反思那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和不愿放弃的取态是有益的。例如,这个人可以尝试问问自己:「我所制定的标准是否高得离谱?」或「我的目标不切实际吗?」等。如果答案是「是」的话,很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问自己这些反刍思想能否促进实行有用的决定或计划。如果不能,我们或许需要尝试放下它们,并制定一些具体的计划和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样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学习面对现实,放弃那些对自己不切实际的高期望。

要走出自己持续反复思考的循环,的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那些难以摆脱这种思考模式的人来说,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恒常地进行静观练习。事实上,静观的不带批判和全然接受的态度亦有助人们放弃无法实现的目标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果你或你的亲人一直无法摆脱反刍思考,寻求专业帮助可能会有所帮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脆弱性并不是弱点,当我们敞开心扉接受它,就更容易安如磐石

面对失败或挫折时,身边亲密的人常常告诉我们要变得强大或坚强。例如,一位女士发现丈夫有婚外情后,她的女性朋友都劝她要坚强并与丈夫分居。在另一个例子中,一位男士失去升职的机会时,他的好朋友建议他不要把这件事放下心上,应该要忘记它并变得强大。然而,当这些人面对损失和挑战期间未能接触自己的内心感受,常常会感到更加困惑和失落。在他们否认自己受到伤害或无视伤痛时,就难以安定心神并开始「行尸走肉」的生活。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敞开心扉面对自己的脆弱性并不容易,因为受到文化的因素所影响,我们往往在情感上显得保守。除此之外,接触我们的脆弱性的未知世界对某些人来说是可怕的,因为我们可能想向别人表明我们不在乎失败或挑战,它们不会使我们心碎。有时候,如实地面对一些对自己重要的事情,无论是关于爱人、升迁或健康问题,我们都可能觉得十分困难。

没有时间进行静观练习?把非正式的静观练习融入日常生活中

现今,很多人都了解恒常进行静观练习的好处,如增强集中力及注意力、调节情绪、减轻压力或管理疼痛等。然而,不少求助人告诉我,他们总是因为忙碌的日程而很难进行恒常静观练习。有时候,即使在假期期间,人们都不太愿意花时间进行正式的静观练习,如身体扫描、静观呼吸和静观运动等。他们可能对静观练习不太感兴趣,反而选择去看一出电影或是到访最喜欢的餐厅。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意识到自己需要定期练习静观来提升集中力及注意力,以便减少在工作上犯下粗心大意的错误。但是,她还是无法承诺每天都进行简短的静观练习,当中的原因可能是在进行这些简短的练习后不会立即产生显着的效果。如果进行三十至四十分钟的静观练习太过繁重,我们可以如何把静观融入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身份与愤怒

Andy Warhol 曾经说过:「未来每个人都会成名15分钟。」随着各类社交媒体、YouTube等平台的普及,人们都可以轻松发布自己的创作。在这个时代,借助各种平台塑造特定形象,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可能被放大。事实上,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习惯可能使很多人产生一种夸大的自我重要感。当我们试图在这些社交平台创建一个理想的形象时,便有机会过度认同它并依附于我们所认为的「自我」。这样,我们就如被困于一个自己亲手建造的牢笼中。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非常热衷于每天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内容,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有趣的素材来制作帖文几乎成为了他的唯一目标。通常,他从事有趣的活动是为了稍后可以制作和发布一则引人入胜的帖子。然而,这令他难以真正享受当下的每一刻。某天,他的一位支持者在他的帖子下发表了一则尖酸的负面评论。他为此感到非常生气,并与对方展开一场激烈的「网路战争」。这次冲动的行为损害了他的声誉,亦使他流失了很多支持者。尽管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后悔,但是已形成无法挽回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