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為什麼患上抑鬱症的人無法停止反芻思考?

面對生活上不同的困難、挑戰或危機時,大多數人都會進行反芻式思考,這是非常常見。例如,當面臨突然被解僱、需要與一個經常挑釁別人的人會面或摯親突然離世的時候,我們可能難以控制自己不停地反覆思考相關的事情。事實上,這種思考有助我們制定策略、計劃如何應對挑戰和接受自己的損失,亦是讓我們增強對事情的理解或尋求解決問題方案的一種方式。然而,如果我們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或未能放棄那些無法實現的目標,便有機會因過度反芻思考而無法擺脫糾纏於問題或事件的惡性循環。

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持續受到慢性的輕度抑鬱情緒所困擾,傾向反芻思考自己開始寫論文的拖延問題。她習慣不停地批評自己的拖延行為,並反覆地思考如果她未能寫出完美的論文的後果,如遭受他人的恥辱。她一直對自己的學業成績抱有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她告訴我:「我想在班中獲得一級榮譽的同學當中排第一。」由於她就讀於世界排名很高的大學,她的目標是很難實現。她對失敗的恐懼導致她出現嚴重的拖延行為,並經常反覆思考自己的自我批評和可能會發生的災難性後果。此外,她亦沒有考慮過放棄自己那些不切實際的崇高目標。結果,她的反覆思考變成了一種逃避去應對的方法,藉此避免面對因沒有考上排名第一而需要面對實際的風險。她越是不放棄自己的目標,就越是不斷地思考所有可能的後果,像是被同學羞辱未能考獲全班第一。

這個例子說明了反芻思考可以是一種迴避的方式。對於那些以反覆思考來尋求具體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的人來說,這種做法可能不會被視為迴避,因為它有機會促使他們進一步進行規劃和作出行動。相反,那些以抽象和具評估性的思維來進行反覆思考的人,他們的做法是不具適應性和欠缺生產力。以上述那位求助人反覆思考自己有機會面對的羞辱為例,她認為自己如果未能考獲第一名,便是一個失敗者。她更有可能因為陷入這種思考中而無法提出具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或行動計劃來開始撰寫她的論文。鑑於她習慣反芻思考,很有可能會陷入慢性輕度抑鬱情緒。當她思考得越多,開始寫作的可能性就越低,導致她陷入抑鬱情緒和拖延模式的惡性循環。

迴避只是抑鬱症患者持續反芻的潛在功能之一,如果你認識的人似乎因迴避而陷入反覆思考,那麼他或她嘗試反思那些不切實際的期望和不願放棄的取態是有益的。例如,這個人可以嘗試問問自己:「我所制定的標準是否高得離譜?」或「我的目標不切實際嗎?」等。如果答案是「是」的話,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問自己這些反芻思想能否促進實行有用的決定或計劃。如果不能,我們或許需要嘗試放下它們,並制定一些具體的計劃和可行的解決方案。同樣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學習面對現實,放棄那些對自己不切實際的高期望。

要走出自己持續反覆思考的循環,的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於那些難以擺脫這種思考模式的人來說,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是恆常地進行靜觀練習。事實上,靜觀的不帶批判和全然接受的態度亦有助人們放棄無法實現的目標和不切實際的期望。如果你或你的親人一直無法擺脫反芻思考,尋求專業幫助可能會有所幫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