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自戀型人格的光與暗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婚姻關係的問題而與丈夫一同前來尋求協助,透過對深入了解這對夫婦的關係和他們個別的情況,我發現那位丈夫是一個與他人缺乏連繫、只顧自己的利益、缺乏同理心和情感疏離的人,可能擁有不少自戀型人格的特質。在這段婚姻關係中,妻子感到非常孤獨,因為她的丈夫經常表現得非常自私,而且對於了解太太的內心世界完全不感興趣。此外,他還經常看不起自己的妻子並貶低她。在日常生活中,這位丈夫為家人訂下不同嚴格的規則,如果有人不遵守他的規定,他便會遷怒於對方。事實上,正正因為他持續只是高度地關注自我和缺乏留意身邊的人的意識,令這段婚姻關係日漸惡化。這些就是自戀者的陰暗面,其高度的自我關注妨礙他們與別人建立真正和親密的聯繫。結果,夫妻二人都是孤獨的人。

對於那些具備適應不良自戀型特質的人而言,他們傾向全神貫注於獲得成功、地位和他人的欽佩,而且需要時刻在別人面前樹立完美的形象。由於他們把所有的專注力放到自己的身上,他們沒有空間就他人的需要給予同情,以及無法關注他人的感受和想法。鑑於這些人傾向認為自己是優越的,他們不時會欺負和挖苦他人,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對重要他人所造成的傷害。除了因為渴望獲得權利而訂立很多規則供他人遵循外,他們還會雙重標準地打破那些規則。譬如,以上述的那名丈夫為例,他不容許妻子與其他男性朋友聯絡,自己卻經常單獨地與女性朋友外出聚會。當他的妻子發現他與一些女性朋友建立曖昧關係時,他仍然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無悔意。

毫無疑問,與適應不良的自戀者建立關係是有毒和令人感到非常孤獨。事實上,他們可能因為性格問題而過著極度不正常的生活。結果,很多人可能會避免表現出自己擁有自戀型相關的特徵,例如是傾向自我去達致個人成功的健康關注。有些人也有機會因為害怕顯得過分自私或專橫而拒絕擔任領導的角色。他們可以因為過於謙虛而不願意曝露自己的成就,選擇躲於他人後面來避免讓人認為自己是一個自戀的人。那麼,自戀有健康的一面嗎?

那些在社會上獲取成功或處於高地位的人,且為人類的福祉作出巨貢獻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具備一些健康的自戀特質。他們可能在克服適應不良的自戀特質方面經歷了艱難的時刻,並在個人成長的階段學到一些以往在人際關係方面所欠缺的技巧和策略。作為一個健康的自戀者,他們可能對別人的需要感同身受和給予同情。他們亦可以透過自己的臨在來與別人進行更深入的交流,以及建立親密的連繫。與此同時,他們可以在團隊中擔任優秀的領導者,具有遠見地帶領成員實現目標的魅力。事實上,他們仍然會在生活中尋求他人的認可和欽佩。但是,他們願意關注別人的需求和以他人為導向。當他們發現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亦會適時提供協助,在這個層面上,他們與適應不良的自戀者並不相同,因為他們在情感上能與他人建立聯繫,並且能夠維持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擁有一些自戀的特質。當我們明白人類是多元化,便需要學習擁抱和接受自己的自戀和他人健康的自戀特質。正正因為人們是由不同的特質和性格所構成,我們可以自由地以一顆慈悲的心來湊合和創造。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更豐富多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