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Simone Biles的退賽告訴我們「有問題也沒關係」

美國體操運動員、四枚奧運金牌得主Simone Biles 在 7 月 27 日宣佈退出東京奧運會體操團體賽決賽項目。她解釋退出比賽的決定是希望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再只顧滿足他人對自己的期望。她承認自己原先想假裝沒有受壓力的影響,讓自己繼續比賽。然而,在面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她最後決定把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放在首位。事實上,Simone Biles對於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抱持開放的態度,並沒有選擇逃避。在Simone Biles的童年時期,因為母親有吸毒和酗酒的習慣,以及多次被監禁,令她在經歷不少創傷。由於體操訓練會使她的身形變得臃腫,因此她在學校受到不少同學的欺負和嘲笑。此外,她也是一名專注力失調多動症(ADHD)的患者,需要透過服用藥物來處理相關的問題。對於她退出比賽,你會如何評價她的決定?到底在奧運會上贏得金牌比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嗎?

在一個重視成功和名氣的世界裡,有些人儘管心理健康受到明顯的影響,也會選擇繼續面對高壓的情況。各種工作和家庭問題令人們往往在面對巨大壓力下導致成癮問題,或是患上抑鬱症、焦慮症等其他心理健康問題。例如,一位經歷童年創傷和患有社交焦慮的銀行家,傾向強迫自己在工作中表現得十分外向,積極參與各種社交活動。由於童年的創傷未獲得解決,他在進行社交活動時一直承受極高的壓力。結果,他飽受精神病的病徵困擾,最後更患上抑鬱症。在進行治療精神病和抑鬱症的過程中,他只能夠維持低於正常工作水平的表現,而且拒絕出席任何社交活動。因為他的同事不知道他有心理健康問題,所以誤以為他缺乏動力和有反社會的傾向。在另一個例子中,一名女兒在分開二十年後與生父重逢,拒絕定期與對方會面,原因是她認為父親缺乏責任感和十分自私。可是,她的其他家人不知道這位女兒承受不了自己的悲傷、憤怒和失望,不停批評她冷血無情。

在上述的三個例子中,我們可能會發現並非所有人都會理解自己優先照顧心理健康的決定,沒有極力爭取成為一個成功和受歡迎的人。儘管如此,我們仍然需要成為照顧自己的內在父母,相信自己能夠作出正確的選擇來提升生活幸福感。為了培養充滿智慧的內在父母,我們需要持續地照顧自己的需求。有時候,我們要學懂拒絕一些邀請或職責。當我們因為某些義務而感到不知所措和承受莫大壓力時(譬如是接受工作項目上的挑戰),也要相信自己的直覺和設立界限來保護心理健康。事實上,在面對高壓的情況時退下來和承認自己承受不了,讓他人知道自己的局限性或弱點並不可恥。在某些時候,讓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也許不是一件好的事情,但是我們有需要與他人建立適當的界限和拒絕別人。在這些情況下,我們要有心理準備經歷被他人誤解,選擇接受被誤解的事實,並堅定保護自己的幸福。

每個人都需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像父母悉心照顧童年時期的孩子一樣。對於很多有童年創傷經歷的人來說,他們在兒時缺乏父母妥善的照顧,生理和情感需求未獲滿足。一個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成年人需要成為自己的父母,重視自己的自我價值。要照顧自己生理和情感上的需求,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同時分辨什麼是適合自己和什麼是不適合自己,才能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事實上,我們不需要在別人面前保持完美的一面,也無需刻意滿足別人的期望。當你認為自己有情緒問題的時候,不妨對自己說一句「這也是沒關係的」。

當我們面對問題時,可以選擇暫時退出以便好好照顧自己。其後,我們便可以重新返回並面對那些我們想面對的挑戰。在2021年8月3日,Simone Biles重返東京奧運會,更在平衡木決賽中獲得銅牌,恭喜Simone Biles!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

為什麼有時候我會對他人輕微的挑釁作出過度的反應?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訴我,他經常無法控制自己對岳母產生憤怒。某一天,他與妻子的父母一起共進午餐。當天他穿著了一件顏色鮮艷的襯衫,當他的岳母看到他的時候便立即向他的衣著打扮作出評價,批評他穿著得過分搶眼。雖然他能控制自己沒有即時對她大發脾氣,但是卻因為怒火中燒而無法好好享受午餐的體驗。當他與朋友分享這件事情時,他們否定了他的憤怒,並告訴他他反應過度了。他們指出他的岳母可能是嘗試建議他穿更適合的衣服來配合工作場合。對於沒有獲得朋友的認可和理解,我的這位求助人感到非常沮喪和孤獨。他完全搞不懂他的朋友是以什麼標準來認為他反應過度。你有嘗試過因為別人輕微的挑釁而作出過度反應的經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