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照顾我们的内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购物狂,即使已经负债累累,仍然无法控制自己购物的冲动。她几乎每天午饭时间都会去购物,并经常沉迷浏览网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装、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场,都会有所收获,绝对不会空手而回。事实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颜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会每天查看那些网上商店的最新库存,确保自己能够第一时间到实体店试身并购买。她的购物狂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与男友的关系,因为债台高筑而无法为筹备婚礼而储蓄。为什么她明明意识到自己购物狂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仍然忍不住继续疯狂购物呢?

对于她无法减少冲动购买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她对自己只有一个想法,也就是说,她认定自己在整体上是一个购物狂和存在缺陷的失败者。结果,她决定透过限制自己的生活来摆脱购物狂的倾向,以及尝试停止购物的行为。然而,当她越企图利用一些具体的策略来阻止疯狂购物的行为,她的冲动购买却愈频繁。也许她在短时间内阻止自己冲动购物,可是这种强迫行为会反复出现。最后,她放弃尝试限制自己,认为自己彻底地失败了。

如果这位求助人尝试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取得联系,可能会发现她内心还有其他部分是不渴望冲动购买,甚至想为她的未来储蓄更多金钱。事实上,她的购物狂倾向可能是以适应不良的方式来应对一些更深层的问题的表现。经过彻底的探索,这位求助人可能会觉察到自己疯狂购物的行为可能由于自己与家人和朋友缺乏联系所导致。在她的童年和青春期,她从未得到父母的认可。而在高中的时候,她亦被同学欺负和排斥。事实上,她的内在小孩对于被认可、被爱和社交联系的需求并没有在她的一生中得到满足。由于她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她便开始沉迷于购买衣服、手袋和鞋,希望透过投资于自己的外表来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购物狂是她内在小孩的一部分,努力满足自己从小都未被满足的需求。

透过静观和自我慈悲,这位求助人需要与她的内在小孩保持联系。当她试图面对自己的这一部分,她需要以一种充满爱和关怀的态度来看待自己。通过不苛刻禁止自己购物,以及避免对自我作出批判,她便能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她学会了在生活中与其他人重新建立联系,照顾这一部分的内在小孩,例如,她可以参与不同的社交聚会与朋友和家人重新建立联系,接受心理治疗,处理那些在过去童年和青春期的创伤。当她逐渐地接受自己内在小孩和购物狂的部分,将更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冲动购买.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觉察和照顾的内在小孩,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问题,才可以更有效地处理那些更深层和核心问题。这样,我们才可以更有能力拥抱真实的自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我们作出的判断与「现实」之间的相对性

我们在生活中都无可避免地面对各种各样的损失,例如是失去所爱的人、工作,甚至是健康的体魄,这些损失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和经历十分复杂的情绪。有时候,我们会质疑为什么自己需要面对这些损失,渴望找出背后的原因。除此之外,我们也会难以接受自己面对失去的事实,并且饱受折磨经历哀伤的过程。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上面对的损失不只局限于真正失去自己重视的人或事物。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现实」超出自己的预期或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时,我们也有机会面临损失。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发现那位似乎看中她的男同事原来是一位好色之徒,而且非常擅于操控他人,她因此而感到非常沮丧。当觉察到这一点后,她为自己曾长期与这位男同事建立暧昧关系,并渴望有进一步的发展而经历了悲痛的过程。除了悲伤,她的内心也充满愤怒,不断质问自己为什么被困于这段暧昧关系中这么久,自己却无法意识到「现实」。但问题是,「到底什么是现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