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擁抱無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過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診斷患病前也一直恆常地規鍛煉身體。四十多歲的她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事業,亦沒有太多的工作壓力,患上癌症是的確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療的過程為她帶來不少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令她變得虛弱,體重亦明顯減輕,身體出現惡化的情況。經過多個月以來的治療,她的情況得以舒緩,可以逐漸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緩後,她覺得新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她還認為自己因為患病而變成一個有缺陷的人,經歷無比的沮喪。由於她可能無法回復以往豐富而積極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恥。此外,即使與腫瘤科的醫生會面跟進情況,亦會讓她經歷高水平的焦慮。事實上,患上癌症後的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時光無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過上往日的生活,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靜的心態來接納和適應這個新的「自我」?她要怎樣做才能繼續過著快樂和滿足的生活?

在我的臨床實踐中,我不時會看到我的求助人非常努力地保護自己,渴望免除承受那些無法避免的變化和痛苦。例如,某些求助人傾向發現自己的身體有任何微小的症狀時,都會立刻向醫生求診和進行不同的身體檢查,還會盡力確保自己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定期進行身體鍛煉。追求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頻繁的醫療諮詢無疑加劇了他們的焦慮水平,有機會導致他們出現更多輕微的症狀。另一類的求助者則非常努力地確保自己擁有完美的身材和生活方式,他們會經常發怖自己的自拍照,向別人展示自己看起來十分健康。這些人甚至會每天公開分享自己的訓練計劃,以展示他們一絲不苟的健康生活方式。他們很努力嘗試建立心理結構和防禦機制,讓自己不需要想及無常。他們渴望創造一種永續存在的自我的感覺,構成一種相信自我是永恆的錯覺。

每當人們在生活不同方面(如工作、家庭或健康)有所損失時,他們都需要面對無常。這些生活的危機實際上將我們帶到現實的世界,讓我們明白生活是無法預測和無常的,而我們對生活並沒有太多的控制權。有時候,鑑於生活存在不少無法控制的影響因素,令我們發現一些試圖獲得控制權的策略是無效的。事實上,我們對永續存在的自我只是一種幻覺,原因只是我們渴望在生活中掌控所有的事情。在佛教心理學中,人們需要學會放棄創造永續存在的自我是十分重要。要面對生活上種種的損失,我們需要接受永恆的自我只是一種幻覺。當我們學會在人生旅途中順其自然時,便對活著的奇蹟抱持開放的態度,並努力活在當下。

無論我們現正面臨什麼的損失或變化,我們都需要學會接受與無法預計的損失或變化相關的所有情緒。這些情緒可能包括悲傷、憤怒、羞恥、內疚、焦慮等。我們需要讓我們的情緒流動,但同時也要避免被這些情緒所淹沒。也就是說,我們可能讓這些情緒出現和升起,但是要防止自己讓這些感覺影響而作出某些行為,包括逃避情緒或產生持久自我的錯覺。例如,對於那位剛剛從癌症中康復的求助者來說,她需要接受在長期病假後重回工作崗位的焦慮。她還需要接受自己經歷治療後身體狀況的變化,而非執著於擁有完美身體永續存在的自我。

我們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損失和變化,重要的是我們要學習順其自然,活在當下。 我們可以以靈活的身份看待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擁抱「自我」和生活的種種無常。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當一個人感到生氣時,他或她的內心深處真的充滿憤怒嗎?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訴我,當她知道男朋友和另一位女孩約會並向她說謊後便大發雷霆。她對男朋友的所作所為感到非常憤怒,更把家裡的電視機摔壞了。她也向他不停大叫,發現自己無法平靜下來。後來,她的男朋友告訴她他和那個女孩並沒有任何親密關係,但因為擔心她會難過和不讓他外出而撒謊。我的求助人在這次事件中所經歷的憤怒是她內心深處的核心情緒嗎?

在作出判斷或評價前,讓我們先了解個人差異和環境因素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

不少我的求助人都曾經問我,為什麼一個家庭中有著同樣的家庭環境,但他們的兄弟姊妹沒有患上同樣的精神障礙?他們是否比較脆弱,抑或有更多的缺陷?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同輩之間互相比較是很常見。我們當中可能很多人早已習慣事事與他人進行比較,從小在家庭或學校中學會了與人比較是一種生存機制。事實上,我們需要接受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的性格、核心價值和行為傾向都由獨一無二的因素組合而成。我們需要對自己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培養更多的慈悲,例如是購物狂、工作狂、拖延問題、情緒爆發或自我傷害等。這是因為在我們能夠管理這些適應不良模式和處理情緒困擾前,需要先放下對自己的評價,才能誠實地避免否定自我。

作為創傷倖存者,你和治療師之間的關係是否有利於療癒傷痛?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都曾經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創傷。受追求成就和完美主義的文化影響,於童年遭受父母的批評和被要求達到高標準是很常見。由於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暗面,因此無可避免地面臨一些不易察覺或激烈的欺淩。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可能還記得自己曾經欺負過某人。如果是這樣,心理治療師是否有可能沒有任何童年創傷和相關的心理問題?若然答案是「否」,只關注接受服務一方的心理創傷和精神障礙的症狀或許不是最佳的選擇。然而,人們普遍認為治療師比求助人更為權威和了解得更多,並且只負責解決求助人的疾病和問題。事實上,治療師也有機會未能注意到他或她的個人性格特質和盲點。因此,創傷倖存者在心理治療中感到被誤解並不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