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

另一边厢,一个社交媒体用户可能甚少发怖与有关自己的成就和正面的生活。这个人也许不是没有时间发布贴文,亦不是否认社交媒体的功能。这类型的用户可能有强烈的自卑感,认为其他人不会认同自己的正向特质。事实上,这类型的用户并不罕见,他们可能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专业人士、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义工、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可是,在取得成就的背后,他们依然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另外,他们有机会遭受不同的困扰,例如社交焦虑、演出焦虑或持续地怀疑自我。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抓住永续存在自我的例子,但这次是比他人逊色的自我。

抓住永续存在自我的幻象有机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来支持「自我」。例如,一个长期自卑的人有机会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所怀疑,这样可能会增加他或她的焦虑,影响他或她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结果,这个人或会因无法妥善管理工作项目而受到上司的批评,支持了他或她对自我感到自卑的错觉。事实上,在我们的存在中,难免会面对失落、痛苦或令人感到透不过气的困难。这些损失或困难可能会为我们在渴望确定性或永久性中带来不少挑战。正正因为这种无常,我们倾向抓紧自己或其他事业的恒常性,希望摆脱无常的现实。例如,当一个人看到自己在特定情况下对另一个人不友善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人们一向认为他或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可能没有看到人类实际上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如果我们渴望摆脱自我比他人优秀或逊色的幻象,我们需要明白「自我」是无常的,并且依赖于身处的环境条件。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会有不同的「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积极和消极的方面,亦有优点和缺点。因此,没有人会比他人优秀或逊色。透过接受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会走出抓住永续存在的自我的牢笼,尝试放弃以固定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假如我们能够放下「自我」和活在当下,不过分在意「自我」,或许能够更清晰地认识现实和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便能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更充分地恢复生活的自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当我们被困在现时的工作,在未能作出巨大的改变时,如何提升幸福感

在社交的聚会上,经常都会听到自己的朋友诉说工作十分无聊,但却不愿意承受辞职带来的风险。疫情大流行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是增加了人们担心失去工作的原因之一。结果,即使很多人完全不享受现时的日常工作,仍然会宁愿继续留在现时的岗位,避免作出转变。任职超级市场的收银员或是客户服务中心的接线生每天的工作都十分刻板,他们有机会好好享受工作吗?当每天的工作都是在重复地执行相近的任务时(例如外科医生每天都要做手术或是音乐家在常规表演中演奏乐器),如何能够避免工作倦怠?

成为「社交蝴蝶」是积极发展人际网路的唯一途径吗?

很多性格内向的人都会欣赏那些非常擅于交际、有魅力和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因为他们看似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那些人可能在LinkedIn上拥有几万个联系人,或在Facebook 上拥有几千个朋友,在网路上都会不时看到他们与不同人士参与聚会。在社会上,那些人脉广阔和社交能力强的人常常被高度讚扬,人们都普遍认为他们更成功和更具影响力。事实上,这些人在不同的社交场合都是最受欢迎的人。如果你的性格比较内向或拥有与他们不相同的社交模式,是否意味你的社交能力不足或是不擅于建立人际网路?你需要学习成为一只「社交蝴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