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靜觀對話中的開放性和同理心

作為一間商店的常客,我在購物經驗中經常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售貨員。在這個星期,我到了這間店舖打算購買那件想買一段時間的商品。可是,當我一進店時,其中一位售貨員立即走到我跟前,向我推銷一件我沒有打算購買的東西。她不斷地告訴我那件商品的好處,以及店舖現時舉行的促銷活動。她一直不停地說話,我過了一段時間才終於有機會告訴她我打算買什麼。然而,她仍然鍥而不捨地向我推銷她渴望售出的那件物品。並沒有向我推薦我想購買的那件商品。最後,由於我與售貨員之間缺乏聯繫,在沒有足夠的資訊和信心下,我最終什麼也沒有購買。這就是在與他人對話時缺乏靜觀覺察的典型例子之一。

在靜觀對話中,我們會把內在的靜觀擴展到外在的環境。練習靜觀時,我們會把自己的注意力帶到自己的呼吸、身體感覺或念頭。而當我們把靜觀擴展到外在的環境時,我們會把注意力帶到自己的物理世界和外在環境的其他人。例如,在靜觀對話中,如果是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我們會將靜觀覺察擴展到觀察對方的外表、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和傾聽對方的說話。譬如,當父母與孩子交流時,他或她可以嘗試留意觀察孩子的面部表情和語氣,以開放的態度傾聽孩子的說話內容。父母需要透過不帶批判和接受的態度去聆聽孩子的想法和需要,給予子女足夠的空間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當你問孩子為什麼拒絕上學時,他或她可能會告訴你不喜歡上學的原因,是因為老師有一次在課堂上責罵自己。相反,如果家長在對話開始的時候責罵或責怪孩子拒絕上學,他或她很有可能不願意坦誠地告訴父母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想法。

很多時候,我們在對話中都會傾向急於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並沒有沒有深入傾聽對方的觀點。我們都會渴望先向對方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沒有深入地傾聽對方的說話和觀察對話的演變。事實上,我們需要相信與對方的對話是會循序漸進地發展,無需急於介入。例如,當我們與潛在的業務合作團隊會面時,如果我們一開始先讓對方表達意見,稍為隱藏自己的觀點,可能會對於洽談合作更為有益。隨著對話的展開,我們可以根據對方剛才所說的內容作出交流,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隨著對話自然地發展,雙方便更有機會達成妥協。與他人交流時,我們需要以開放的態度和同理心深入傾聽對方。這意味著我們能夠抱持開放的態度,願意聽取與自己的觀點完全相反或存在矛盾的觀點。而同理心讓我們明白別人的感覺和想法,讓對方明白自己是被理解和感受到有人願意聆聽自己。

在傾聽的過程中,除了培養對外在環境的靜觀覺察外,我們還可能在過程覺察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在傾聽對方的同時管理自己的情緒。例如,當一名治療師聆聽求助人在描述童年時被父母虐待的情況時,他或她除了以接納和開放的態度深入聆聽外,還可以在過程中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名治療師可能會回想起自己童年時期被虐待的經歷,或會因此而對求助人的父母感到憤怒。透過靜觀對話,他或她會留意到自己的內在體驗,便更有機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避開對對方的說話有先入主主的感覺和過早提出結論。這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傾聽對方的聲音。

在這個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忽視在與他人對話時保持靜觀覺察的重要性。如果想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以及在工作或業務成功地發展,在溝通中培養靜觀覺察對我們至為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面對具自戀型人格特質的男性時,女性可能出現的矛盾心理

在我的臨床實踐中,一位女士反覆與有虐待和操縱傾向的男性建立親密關係並被困其中是很常見。有時候,這些女性無法獲得所需的支持,因為施虐者往往在公開場合表現得異常友善、迷人和無私。然而,關上家中的門後,他們會對他們的伴侶施以虐待和極力操控。因此,這些女士很難向別人透露她們的痛苦,因為她們的朋友和家人可能不相信她們。此外,受性別角色和社會期望的影響,女性通常都被寄予厚望需要保持安靜和順從。因此,這些女士可能已經習慣於適應危險,不會坦率地說出自己的苦況並保證自己免受傷害。

我們對愉悅感覺的「癮」

不論是社交媒體還是美味的甜點,我們都可能會從不同的渠道渴望獲得更多愉悅的感覺。當我們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布貼文和照片時,或許會更頻繁地檢查我們的帳戶,看看能夠從朋友中獲得多少「反應」。當我們打開一包薯片時,可能會忍不到把整包吃掉。事實上,以上提及的兩個例子或其他類似的情況下,我們都會體驗到愉悅的感覺。有時候,這些感覺並不明顯,以至於我們可能未能覺察它們。如果我們多加留意自己的行為,或者會發現自己傾向於作出更多相同的行為,從而獲得更多愉悅的感覺。例如,當朋友對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內容給予「反應」會引發我們的愉悅感,我們可能會自動化地增加查看社交媒體帳戶的次數,這種自動導航與我們對得到更多愉悅感的本能渴望有關。

我們的「現實」大多是錯覺,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是很困難的

在一個假設的情景中,我向我的求助人推薦了兩位心理學家。從網站上顯示的個人照片,一位是年約五十歲的中年男子,穿著正式上班服。另一位是大約三十多歲較年輕的女士,照片中所穿的衣服配搭較為休閒。很多人可能會猜想我的求助人會認為那位中年男子在心理治療更具經驗和能力。事實上,上述提及的中年男子是一位剛從輔導學研究院畢業的成熟學生,而較年輕的女士則有超過十年的臨床經驗,並在心理學領域接受過很多專業訓練。鑑於這個事實,這位女士實際上更適合為我的求助人提供更深入的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我們如此容易產生這種可能是錯覺的主觀認知?我們是否真的能夠得知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