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靜觀對話中的開放性和同理心

作為一間商店的常客,我在購物經驗中經常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售貨員。在這個星期,我到了這間店舖打算購買那件想買一段時間的商品。可是,當我一進店時,其中一位售貨員立即走到我跟前,向我推銷一件我沒有打算購買的東西。她不斷地告訴我那件商品的好處,以及店舖現時舉行的促銷活動。她一直不停地說話,我過了一段時間才終於有機會告訴她我打算買什麼。然而,她仍然鍥而不捨地向我推銷她渴望售出的那件物品。並沒有向我推薦我想購買的那件商品。最後,由於我與售貨員之間缺乏聯繫,在沒有足夠的資訊和信心下,我最終什麼也沒有購買。這就是在與他人對話時缺乏靜觀覺察的典型例子之一。

在靜觀對話中,我們會把內在的靜觀擴展到外在的環境。練習靜觀時,我們會把自己的注意力帶到自己的呼吸、身體感覺或念頭。而當我們把靜觀擴展到外在的環境時,我們會把注意力帶到自己的物理世界和外在環境的其他人。例如,在靜觀對話中,如果是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我們會將靜觀覺察擴展到觀察對方的外表、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和傾聽對方的說話。譬如,當父母與孩子交流時,他或她可以嘗試留意觀察孩子的面部表情和語氣,以開放的態度傾聽孩子的說話內容。父母需要透過不帶批判和接受的態度去聆聽孩子的想法和需要,給予子女足夠的空間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當你問孩子為什麼拒絕上學時,他或她可能會告訴你不喜歡上學的原因,是因為老師有一次在課堂上責罵自己。相反,如果家長在對話開始的時候責罵或責怪孩子拒絕上學,他或她很有可能不願意坦誠地告訴父母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想法。

很多時候,我們在對話中都會傾向急於告訴對方自己的想法,並沒有沒有深入傾聽對方的觀點。我們都會渴望先向對方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沒有深入地傾聽對方的說話和觀察對話的演變。事實上,我們需要相信與對方的對話是會循序漸進地發展,無需急於介入。例如,當我們與潛在的業務合作團隊會面時,如果我們一開始先讓對方表達意見,稍為隱藏自己的觀點,可能會對於洽談合作更為有益。隨著對話的展開,我們可以根據對方剛才所說的內容作出交流,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隨著對話自然地發展,雙方便更有機會達成妥協。與他人交流時,我們需要以開放的態度和同理心深入傾聽對方。這意味著我們能夠抱持開放的態度,願意聽取與自己的觀點完全相反或存在矛盾的觀點。而同理心讓我們明白別人的感覺和想法,讓對方明白自己是被理解和感受到有人願意聆聽自己。

在傾聽的過程中,除了培養對外在環境的靜觀覺察外,我們還可能在過程覺察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在傾聽對方的同時管理自己的情緒。例如,當一名治療師聆聽求助人在描述童年時被父母虐待的情況時,他或她除了以接納和開放的態度深入聆聽外,還可以在過程中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名治療師可能會回想起自己童年時期被虐待的經歷,或會因此而對求助人的父母感到憤怒。透過靜觀對話,他或她會留意到自己的內在體驗,便更有機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避開對對方的說話有先入主主的感覺和過早提出結論。這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傾聽對方的聲音。

在這個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忽視在與他人對話時保持靜觀覺察的重要性。如果想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以及在工作或業務成功地發展,在溝通中培養靜觀覺察對我們至為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以中庸之道來尋找「我是誰」

也許很多人在一生中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在我的求助人當中,不論是青少年、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卻不知道答案。我的職業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別人對我外表的評價來定義自己?抑或我腦海裏的思想就是我?

照顧我們的內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購物狂,即使已經負債纍纍,仍然無法控制自己購物的衝動。她幾乎每天午飯時間都會去購物,並經常沉迷瀏覽網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裝、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場,都會有所收穫,絕對不會空手而回。事實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顏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會每天查看那些網上商店的最新庫存,確保自己能夠第一時間到實體店試身並購買。她的購物狂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和與男友的關係,因為債台高築而無法為籌備婚禮而儲蓄。為什麼她明明意識到自己購物狂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仍然忍不住繼續瘋狂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