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電影《靈魂奇遇記》的反思——「自我」真的存在嗎?

相信不少已經看過《靈魂奇遇記》這齣動畫的人都覺得它十分有啟發性及令人感動。故事主角Joe Gardner一直渴望成為爵士樂的表演者,當他在試鏡中被爵士樂傳奇人物Dorothea Williams選中成為表演樂手後,因過度興奮而意外地掉進馬路的深坑。Joe的靈魂最終出現在「投胎先修班」,他在那裡遇到了22號,22號是一個對地球生活完全沒有渴望和沒有生命火花的靈魂。在22號和Joe一起回到地球尋找火花和渴望的旅程中,Joe成功與Dorothea Williams一起進行了演奏。可是,他卻發現原來實現了自己的長期願望後,並沒有什麼特別事情發生及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相反,22號利用Joe的身體經歷了一趟短暫的旅程,超乎想像地享受地球上的所有瞬間和經歷,激發了他對生活的慾望和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火花。

在地球上生活,很多人都會渴望過著理想的生活和擁有想實現的抱負或夢想。就好像我在修讀心理學學士學位時,我渴望成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每個人都對自己抱有不同的期望,例如有很多年輕的女士希望自己身材變得苗條,這樣她們就覺得自己很漂亮。但是,如果我們渴望變得更聰明、更有吸引力或更富有,有機會引致不同的問題。因為這些願望是永無止境的,我們難以得到滿足及對自我意識感到滿意,就好像我那些求助人一直認為自己不夠別人聰明、不夠別人富吸引力及不夠富裕等等。

根據腦神經科學,我們的大腦(尤其是左邊)能夠有效地從零碎的資訊查看當中的模式以及進行分類。例如,即使一篇文章有很多英語單詞有拼寫的錯誤,但只要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字母是正確的,我們也有機會明白箇中意思。事實上,我們是透過自己的想法和大腦分類來建立自我意識。我們可能會以守時、誠實、或是友善等等的詞語來形容自己。有些人會以高等教育程度、中產階層或專業人士來描述自己。我們都會根據自己和別人的思想來嘗試為自己作出定義。無可否認,在很多的情況下,這種大腦功能的確能夠協助我們處理不同的問題。實際上,我們的自我是依賴這種左腦的描述來維持自我意識。但是,我們需要想想到底我們在思維中所建立的自我是真正地存在嗎?這是一個與哲學、宗教和心理學有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如果我們腦海中所創造的自我只是一些想法該怎麼辦?如果沒有具體而穩定的自我又會怎樣?

在電影中,Joe的志願是成為一位爵士樂表演者。但是當他終於實現這個目標時,他的感受並不如他想像那樣。對於成為爵士樂樂手,他所創造的自我和實際的自我之間存在著差異。佢的發現令我們有所啟發,就是即使我們達到自己的期望,亦可能無法達到理想的自我。從這個層面上,自我就更似是想像出來的圖像,而非穩定和具體的物體。22號明白到其實對生活的渴望和火花也許是好好享受每分每秒的經歷,所以當他能夠享受在地球當前的經歷,就無需刻意或是明確地找到自己的抱負或崇高的理想。事實上,一個人能夠如此專注地參與當前的體驗時,對於自我的影像可能會變得模糊,自我意識也有可能會減弱。

其實,要理解自己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方面的自我並不罕見。例如,在與親人相處時,我們可能是很隨和和溫柔的。但如果面對業務中的競爭對手時,我們可能會變得非常挑剔和苛刻。為了讓生活運作良好,我們需要從把視自己為一個具體的自我和減少自我意識地透過靜觀享受生活中的每分每秒之間取得平衡。如果我們可以不過分認真地對待左腦中對自我的想法,也許有機會減少焦慮和抑鬱的可能性,在生活中獲得平靜。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