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運用靜觀來管理情緒的矛盾之處

在我的臨床治療中,我不時會揉合靜觀的元素來幫助面對各式各樣問題的求助人。我的求助人經常會說:「我已經嘗試練習過數次你所教我的靜觀練習,但是我沒有任何感覺,練習後亦沒有任何效果。」當其中一位患上焦慮症的求助人說這句話時,我意識到他或她實際上認為靜觀是一種幫助人們消除焦慮的技巧,以及在每次進行練習後便不會再感到焦慮。事實上,研究證實練習靜觀對於那些有焦慮問題的人是有益的。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如果一個人試圖透過練習靜觀來舒緩焦慮的感覺,這種有意識地「消除焦慮症狀的技巧」可能會產生另一種效果,那就是一個人越希望藉此擺脫焦慮,他或她越有機會經歷更加強烈的焦慮。

治療師會教導求助人一些放鬆的技巧來減輕焦慮或其他情緒,這是十分常見。但是,如果求助人擁有強烈的意圖運用這類型的技巧來消除焦慮,這或許代表他們未能處理它們或在生活中與它們共存,因此極力希望自己能夠擺脫這些感覺。例如,我留意到不少我的求助人會因渴望盡快消除那些輕度的焦慮症狀而反覆地出現恐慌發作的反應。實際上,這種意圖導致他們因未能擺脫焦慮而更加擔憂。結果,輕微的焦慮症逐漸加劇,最後導致更激烈的驚恐發作。這些求助人對他們的焦慮症狀感到非常恐懼,並認為自己無法忍受任何輕微的焦慮症狀。

進行靜觀練習時,我們需要放棄二元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說,我們需要避免視靜觀為消除自己不想要的情緒的技巧,或希望藉著靜觀去接受所經歷的一切。這種二分法的思想可能只會帶來「火上加油」的效果(加劇那些不希望經歷的情緒)或是讓人覺得我們正坐著什麼也不做(忍受所有讓我們感到不適的一切)。

在學習和練習靜觀時,我們需要健康地從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中抽離。在進行靜觀練習時,我們需要學會如何不帶批判地觀察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不斷地來來往往,以及自己對它們的意圖。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能夠學習到思想只是思想,感覺只是感覺。這樣,我們能夠逐漸明白到如果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將會減少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力。最終,那些我們不想要的想法和情緒的出現的強度和頻率會隨之降低和減少。

事實上,我們的想法和情緒是讓自己更加了解自我的重要訊息。如果我們過度渴望消除它們,很大機會忽視它們正傳遞給我們的訊息。從長遠來看,我們很容易會與自己脫節,未能了解真正的自我。因此,透過靜觀,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與自己的思想和情緒一起滑浪而不被它們所淹沒,並從中增強對自己的認識。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沒有時間進行靜觀練習?把非正式的靜觀練習融入日常生活中

現今,很多人都了解恆常進行靜觀練習的好處,如增強集中力及注意力、調節情緒、減輕壓力或管理疼痛等。然而,不少求助人告訴我,他們總是因為忙碌的日程而很難進行恆常靜觀練習。有時候,即使在假期期間,人們都不太願意花時間進行正式的靜觀練習,如身體掃描、靜觀呼吸和靜觀運動等。他們可能對靜觀練習不太感興趣,反而選擇去看一齣電影或是到訪最喜歡的餐廳。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意識到自己需要定期練習靜觀來提升集中力及注意力,以便減少在工作上犯下粗心大意的錯誤。但是,她還是無法承諾每天都進行簡短的靜觀練習,當中的原因可能是在進行這些簡短的練習後不會立即產生顯著的效果。如果進行三十至四十分鐘的靜觀練習太過繁重,我們可以如何把靜觀融入日常生活中?

我們的身份與憤怒

Andy Warhol 曾經說過:「未來每個人都會成名15分鐘。」隨著各類社交媒體、YouTube等平台的普及,人們都可以輕鬆發佈自己的創作。在這個時代,借助各種平台塑造特定形象,每個人的自我意識都可能被放大。事實上,在社交平台發佈的習慣可能使很多人產生一種誇大的自我重要感。當我們試圖在這些社交平台創建一個理想的形象時,便有機會過度認同它並依附於我們所認為的「自我」。這樣,我們就如被困於一個自己親手建造的牢籠中。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非常熱衷於每天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佈內容,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尋找有趣的素材來製作帖文幾乎成為了他的唯一目標。通常,他從事有趣的活動是為了稍後可以製作和發佈一則引人入勝的帖子。然而,這令他難以真正享受當下的每一刻。某天,他的一位支持者在他的帖子下發表了一則尖酸的負面評論。他為此感到非常生氣,並與對方展開一場激烈的「網絡戰爭」。這次衝動的行為損害了他的聲譽,亦使他流失了很多支持者。儘管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非常後悔,但是已形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