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與不成熟的父母關係疏離

對於那些從小成長於完整家庭,父母會為自己提供足夠基本需要(如食物、住所和教育)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很難告訴別人自己實際上對親子關係感到不滿。當這些人向朋友談及有關與父母欠缺聯繫及他們對自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時,朋友總是叫他們不要抱怨。事實上,很多時候,他們的朋友可能會淡化這些人在童年時期所承受的痛苦所帶來嚴重性,因為他們會認為父母無論如何都會愛護自己的孩子。然而,隨著更深入的交談和理解,這些人可能發現父母的其中一方或雙方並不成熟,似乎無法在溝通的過程中嘗試理解自己的觀點,更似乎沒有興趣關注自己在生活中的需要和困難。我的其中一位成年求助人告訴我,當他向年邁的父母講述自己小時候的社交焦慮時,他的父親回應說:「你怎可能會有社交焦慮?你小時候看起來很正常,常常都很快樂!」事實上,這位求助人因在學校受到同學長期的欺凌,整個童年時期也受焦慮和抑鬱情緒所困擾。

對於不成熟的父母,他們可能無法應對生活複雜的情況,並傾向著重子女有否擔當好作為「孩子」的角色,強調遵守規則。事實上,這些父母可能認為自己作為父母擁有絕對的權利。他們會認為擔當父母的角色能夠保證自己有權對孩子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譬如,一位母親對女兒說:「我想打你便打你,甚至殺掉你也可以,因為我是你的母親。」這些父母的態度是,為人父母意味著自己能夠免於體諒和尊重孩子的界線。

此外,不成熟的父母亦希望子女能夠乖乖順從作為孩子的角色,這種對角色上的強迫傾向實際上驅使他們不斷地強迫孩子以某種方式行事。如果孩子拒絕遵守,父母便會威脅和拒絕他們,也有機會把孩子和與其他家庭成員分隔開來,為孩子帶來莫大的內疚和羞恥感。不成熟父母的這些行為和回應可能向子女傳達一個信息,就是他們是壞人或壞孩子,沒有按照孩子的角色行事。例如,一個具備自戀型人格特徵的父親會不斷期望他的兒子順從和守規。當他的兒子為他購買一個住宅單位讓他享受退休生活時,他表現出蔑視的態度,不斷批評單位的缺陷,這是因為兒子給他買房子的行為與他對兒子需要順從的期望存在矛盾。事實上,這位父親認為父親的角色就是唯一能為家庭付出的人,無論兒子年紀有多大,只有他能夠買東西給兒子。

父母不成熟的成年子女所面對的困難和痛苦,源自父母無法自我反省。他們沒有能力分析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他們只是簡單地活在當下,忘記過去自己的所作所為。例如,一位不成熟的父母會忘記自己曾經頻繁地辱罵孩子和把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並期望孩子在事後表現得像沒事發生一樣與他融洽地相處。另一個例子是,一位媽媽忘記自己答應為女兒換掉那雙破舊的鞋子。當女兒在一星期後問及何時能有新鞋子時,她竟然反問女兒自己有作出這個承諾嗎。通常,成年子女向不成熟的父母談及他們過去所做的事情所帶來的傷害時,這些父母往往會反過來指示孩子沉溺過去,甚至質疑為什麼成年子女不能原諒他們或忘記曾發生過的事情。這些不成熟的父母未能明白要從創傷或虐待中療癒是需要時間的。

毋庸置疑,不成熟的父母在自己的童年時期也有機會經歷過童年創傷。作為一個成年的孩子,我們需要向他們表達同理心,並盡可能地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事實上,作出報復或與這些父母斷絕來往對他們並沒有好處。的確,當人們嘗試照顧不成熟的父母前,自己有必要學習如何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創傷。這樣,他們才能在先照顧自己下再照顧父母。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