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沒原因地感到快樂和平靜

人們常常問我,面對這麼多逆境和不確定性,如何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快樂和平靜?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訴我,她在小學裡教導學生的時候很容易變得煩躁。她班上有一些有特硃教育需要的學生,如患上自閉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不時作出騷擾到他人的行為。一直以來,她對這些學生都很寬容。然而,當她得知即將有一群由政府委派的資深顧問前來觀課後,她開始變得愈來愈容易煩躁。事實上,她對自己抱著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夠好好管理所有學生,並營造到理想的課堂氛圍。結果,她在教學中失去了平靜,尤其是當她無法控制自己的學生的行為時。

我們總是希望事情可以按照我們的意願來發展,這是很正常的。例如,當我們為伴侶策劃的生日派對舉行得十分順利,而且參與的客人都感到非常滿意時,我們會為此感到高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快樂取決於事情是否如我們所願般發生。如果我們只依賴這種快樂,就很難保持平靜和感到快樂。畢竟生活經常充滿意想不到的事情,事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可能性往往比我們預期發生的高。

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意識到,當我們無條件地專注此時此刻並留意當下發生的事情,即使事情不如我們所料,我們也會感到平靜和快樂。我們需要保持開放的態度,了解現在發生的事情。從上述的例子來看,如果我的求助人在課堂上活在當下,即使她的學生作出帶來騷擾的行為,基本上她是可以保持平靜。她甚至可以把學生的這些行為重新定義為一個良好的機會,使她能夠在觀課的人員面前展示自己有能力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這樣,她或許不會對學生的行為感到煩厭或暴躁。當這些困難的情況能夠在不帶批判的情況下出現,幸福感與平靜感就會持續存在。

在重視競爭同追求完美的文化下,我們很容易只執著於爭取理想的情況和結果,因為我們會擔心別人對我們作出的評價。這樣,我們的快樂就取決於我們的性格有多「好看」或討人喜歡,我們的平靜感則取決於事情是否按照我們的想法或理想的方式發展。對我們來說,不時檢查自己內心的快樂和平靜是很有用的,我們可以思考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環境,抑或是取決於簡單地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的開放態度。

面對這個時代的種種不確定性與挑戰,我們需要培養內心無條件的快樂與平靜來應對外在環境。因此,我們需要堅毅地在日常生活中練習靜觀。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