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如何學習建立信任?

今天,我步行至港鐵站去上班的途中,看到一位女士在街上遛狗,那隻狗似乎是被救援並收養的。與此同時,另一位老太太推著手推車正向他們走近,那隻狗不願意繼續跟著女主人散步。牠看起來非常害怕,擔心前方可能有威脅。儘管和主人一起散步,但牠還是不相信自己在街上是安全的。狗隻被前主人虐待後變得難以信任一般人是很普遍的現象。事實上,與遭受虐待的狗類似,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也被發現很難信任他人。他們有機會不信任任何人,或是與所有人保持一定距離。相反,部分人可能會錯誤地相信那些操縱或虐待他們的人。

當一個人在童年時曾受到重要家庭成員的傷害,他或她在成年後對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人會更加警惕,這是合理的。這些人可能抱著一個信念,就是如果小時候應該給他們愛和照顧的人傷害了他們,那麼這些不是我的家人的人也很有可能會傷害他們。他們在長大後可以如何學會信任?

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要了解信任並非一個二元的概念。也就是說,我們不需要決定是否完全信任某人或不完全信任某人。我們需要每時每刻及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信任某人。因為每個人都有光明和陰暗的一面。有時候,別人可能有良好的意圖,我們可以信任他們並與他們建立聯繫。但另一些時候,基於某些因素,他們可能懷有一些以自我為中心的意圖,這樣我們就需要警惕,避免完全信任他們。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在與人相處和交流時培養對當下的意識。

以我在上述提到的那隻狗為例,如果牠是一個人並且能夠專注於當下,或許會意識自己對正在走近的老太太產生恐懼和不信任。這種對有可能存在的威脅或危險的覺察力可以使牠與恐懼保持距離。此後,那隻狗就可以更清楚地觀察老太太的手推車,進一步評估是否面臨危險。如果發現沒有相關的威脅和危機,那麼牠的恐懼可能會消退,並且提升對當前環境的信任。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狗隻可能沒有能力理解手推車是什麼。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恆常進行靜觀練習,以及在與人交流時保持對當下的覺察。對於那些曾經因童年創傷而受傷的人來說,學習建立信任是一段漫長的旅程。透過練習,他們可以學習如何在生活中與他人培養更健康的關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