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是否透過與他人比較來尋找真正的自我?

根據政府的估計,現時大約有幾十萬人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或其家人受到感染而正在隔離。毋庸置疑,那些被隔離的人士在這段時期需要透過進行對身心有益的活動來好好照顧自己。這些活動可能包括運動鍛鍊、冥想、藝術創作或虛擬的社交活動等。此外,有些人可能會在隔離期間反思自己目前的生活或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時,而感到非常迷茫。他們甚至會問自己:「我是誰?」、「我正在做什麼?」。如果這些人能夠在隔離期間維持日常的生活規律,那麼進行反思對他們而言也許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相信在我們當中有不少人都是社交媒體的愛好者,定期會在社交平台分享有關自己的生活細節或發怖照片,務求為自己樹立正面的形象。這樣,我們都傾向透過社交媒體的平台來了解自己的家人或朋友積極正向的一面。當我們發現有人所擁有的物業比自己的更豪華時,可能會因此而感到不是味兒,並認為自己需要賺更多的錢來購買更大的物業。另外,當我們發現身邊的人常常都發怖很多有關參與社交聚會的照片時,不禁會拿自己的社交活動進行比較而感到孤獨。相反,如果我們留意到其他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用餐的體驗,而餐廳的環境和食物的賣相都相當平凡,我們可能會因此而感到高興,因為自己曾經到訪更高級和豪華的餐廳。此外,當我們發現別人在炫耀自己的新車,卻知道自己的車子價值更昂貴時,有機會因自己更豐富的物質生活而感到自豪。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不斷地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並試圖透露衡量生活上的物質生活來找到「自我」。結果,我們只是不停地與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一樣地在社交平台做類似的事情。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是追逐著別人所追求的?我們是否根據對真實自己的覺察來作出行動?

如果我們渴望作出自我反思,我們可以嘗試問自己:「如果我們的家人或朋友不再做那些事情,我們仍然會繼續做嗎?」。假如我們認真地問自己這個問題,可能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只是不停地與他人比較,並作出追逐他人的行為。這種比較彷彿成為了我們如何活出自己的生活的參照點。事實上,我們有時候也會與他人比較自己的精神發展、道德標準或利他行為。然而,我們需要明白這些比較是沒有用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遺傳因素和環境資源並不相同。與他人比較是永無止境的,我們永遠都無法透過與他人比較自己的外在和內在生活而找到真正的自我。

在疫情期間,我們可能需要留在家中進行隔離,工作或學習的時間有機會減少。我們可以趁這段時期反思自己會否有與他人比較的習慣,並嘗試減少使用社交媒體,並把注意力轉移到培養更多的自我覺察。事實上,培養自我覺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有耐性和持之以恆地進行。如果您開始渴望培養更多的自我覺察,請您先嘗試讓自己紮根和安定下來。然後,第一步您可以做的是培養觀察者的角度,觀察自己的內在情緒。當您這樣做的時候,您可以把自己的意識帶到當下所體驗的任何身體感覺上。例如,當您正在洗澡時,您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帶到淋浴時的身體感覺。這個重要的首要步驟有助您學習扮演觀察者的角色來觀察自己。儘管您在疫情大流行期間感到焦慮、恐懼或憤怒,亦可以通過將注意力帶回這些情緒的身體感覺,從而逐漸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

事實上,培養自我覺察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努力來探索內在自我。在第五波的疫情期間,就讓我們趁著這個機會嘗試踏出第一步,與自己內在的自我建立更多和更緊密的聯繫。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

透過創造力來尋求自己的強項,並在生活中展現自己的優勢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大學商學院畢業後發現自己在職場上表現得非常退縮和害羞,受社交焦慮問題的困擾。他對於自己在投資銀行領域的工作感到極度不適應。由於他認為自己即使是從商學院畢業,但是對於金融方面的知識仍然非常有限,因此非常害怕與其他的同事交談。透過深入的討論,他發現自己對於商業和金融的範疇完全不感興趣。事實上,當初選修商科也是他的父親所建議的。在他大學畢業後,他和父親都認為自己唯一應該走的道路就是在商界裡工作和發展。

你是否如實地活出真正的自我?

當我們想到自己的生命走到盡頭時,最有機會因為什麼而感到遺憾?其中之一可能是我們在對生活最後的反思中,發現自己沒有勇氣活出真實的生活。譬如,我們可能在一生中都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或被困於一段早已不再珍惜的婚姻中。我們也有可能反思自己在過去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嘗試發展新的事業。當我們問自己到底自己的生活是否與重視的事情一致時,或許發現自己並不是真正地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