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是否透過與他人比較來尋找真正的自我?

根據政府的估計,現時大約有幾十萬人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或其家人受到感染而正在隔離。毋庸置疑,那些被隔離的人士在這段時期需要透過進行對身心有益的活動來好好照顧自己。這些活動可能包括運動鍛鍊、冥想、藝術創作或虛擬的社交活動等。此外,有些人可能會在隔離期間反思自己目前的生活或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時,而感到非常迷茫。他們甚至會問自己:「我是誰?」、「我正在做什麼?」。如果這些人能夠在隔離期間維持日常的生活規律,那麼進行反思對他們而言也許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相信在我們當中有不少人都是社交媒體的愛好者,定期會在社交平台分享有關自己的生活細節或發怖照片,務求為自己樹立正面的形象。這樣,我們都傾向透過社交媒體的平台來了解自己的家人或朋友積極正向的一面。當我們發現有人所擁有的物業比自己的更豪華時,可能會因此而感到不是味兒,並認為自己需要賺更多的錢來購買更大的物業。另外,當我們發現身邊的人常常都發怖很多有關參與社交聚會的照片時,不禁會拿自己的社交活動進行比較而感到孤獨。相反,如果我們留意到其他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用餐的體驗,而餐廳的環境和食物的賣相都相當平凡,我們可能會因此而感到高興,因為自己曾經到訪更高級和豪華的餐廳。此外,當我們發現別人在炫耀自己的新車,卻知道自己的車子價值更昂貴時,有機會因自己更豐富的物質生活而感到自豪。在這些情況下,我們不斷地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並試圖透露衡量生活上的物質生活來找到「自我」。結果,我們只是不停地與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一樣地在社交平台做類似的事情。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是追逐著別人所追求的?我們是否根據對真實自己的覺察來作出行動?

如果我們渴望作出自我反思,我們可以嘗試問自己:「如果我們的家人或朋友不再做那些事情,我們仍然會繼續做嗎?」。假如我們認真地問自己這個問題,可能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只是不停地與他人比較,並作出追逐他人的行為。這種比較彷彿成為了我們如何活出自己的生活的參照點。事實上,我們有時候也會與他人比較自己的精神發展、道德標準或利他行為。然而,我們需要明白這些比較是沒有用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遺傳因素和環境資源並不相同。與他人比較是永無止境的,我們永遠都無法透過與他人比較自己的外在和內在生活而找到真正的自我。

在疫情期間,我們可能需要留在家中進行隔離,工作或學習的時間有機會減少。我們可以趁這段時期反思自己會否有與他人比較的習慣,並嘗試減少使用社交媒體,並把注意力轉移到培養更多的自我覺察。事實上,培養自我覺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有耐性和持之以恆地進行。如果您開始渴望培養更多的自我覺察,請您先嘗試讓自己紮根和安定下來。然後,第一步您可以做的是培養觀察者的角度,觀察自己的內在情緒。當您這樣做的時候,您可以把自己的意識帶到當下所體驗的任何身體感覺上。例如,當您正在洗澡時,您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帶到淋浴時的身體感覺。這個重要的首要步驟有助您學習扮演觀察者的角色來觀察自己。儘管您在疫情大流行期間感到焦慮、恐懼或憤怒,亦可以通過將注意力帶回這些情緒的身體感覺,從而逐漸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

事實上,培養自我覺察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努力來探索內在自我。在第五波的疫情期間,就讓我們趁著這個機會嘗試踏出第一步,與自己內在的自我建立更多和更緊密的聯繫。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