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所看到的和看不到的

最近,我在社交聚會遇到一對夫婦,他們分享選購新車的經歷。由於他們對於購買哪種型號的車無法作出決策,於是便詢問我們的意見。對於這個問題,我邀請這對夫婦分享對於自己喜歡的型號的看法。丈夫喜歡馬力更大和節能效力更好的車款,而太太則喜歡外型較苗條和流線型設計的車子。他們渴望能夠購入最適合自己需求的型號,似乎無法客觀地感知兩款車子來作出選擇。為什麼我們傾向只從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甚至認為自己能夠客觀地全面感知整個畫面?

其中一個導致我們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原因是,我們會根據過往的經驗或自我認同來選擇性地感知現實。例如,如果我在過去傾向採用某種特定的心理治療方向,並習慣以此來評估我的求助人的情況,儘管我學會了其他不同類型的心理治療方向,仍有可能自動化地選擇過去一直所採取的方向來進行分析。在這些情況下,我們所看到的可能無法完全反映整個畫面,亦有機會因自己的選擇性而出現扭曲或偏頗的情況。

事實上,我們也會傾向被那些與自我認同相關的事物所吸引。在上述的例子中,那名丈夫和妻子在選購汽車時各持自己的觀點,而他們的偏好實際上與那些自我認同相關的吸引特質有關。據我所知,那名丈夫是一位賽車愛好者,同時也是一名工程師。結果,他在選購汽車時會被該汽車型號的速度和節能效力所吸引。另一方面,那名妻子是一位藝術家,對審美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選擇車子的型號時,她傾向著重美學設計的元素。由於我們選擇性地看到那些與自我認同和過去經驗相關的事物,我們便有機會無法看清現實的某些方面。如果我們渴望客觀地面對自己的現實,需要學會放下這些與自身過去經驗和自我認同的條件。

如果我們希望對自己所感知的事擁有更客觀的看法,便需要安穩自己的心神和培養靜觀。當我們能夠安定下來的時候,將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各種事物更廣闊的畫面上。透過靜觀,我們能夠更加專注地運用所有的感官來感知事物或現實。此外,我們也有機會覺察自己對某些方面的執著,留意到過去的經歷或自我認同對自己的影響。對於我在社交聚會中所遇到的這對夫婦,我建議他們再到汽車銷售點重新審視不同型號的車子和安定自己的心神。我告訴他們,他們可以透過感受自己的身體感覺,以及站立時地面支撐著自己的感覺來安定自己。這樣,他們就可以嘗試運用所有的感官來觀察和看待不同型號的汽車,並以客觀的態度去考慮如何選購車子。在聆聽我們的分享後,他們一致認為彼此是正在尋找一種具體實用性和可靠性的模型。另外,他們亦反映自己的自我認同強大得幾乎令自己迷失,主觀性地選擇自己偏好的型號而忽略其他考慮因素。有趣的是,在選購車子的過程中,他們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偏見,甚至認為自己能夠作出最好的選擇。透過靜觀和安定心神,他們也許能夠在選購的過程中想出那一種型號和設計才是最適合他們的需要。

儘管能夠睜開眼睛地看到,但是我們可能沒有真正地「看到」。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麼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只是單純地聊天嗎?

儘管尋求心理治療服務在香港變得愈來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麼是心理治療。許多人都會對心理治療有疑問,例如「為什麼我需要付款給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與朋友討論自己的問題又是否達到一樣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療我的抑鬱症和焦慮症嗎?」;「是不是只有瘋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要解答以上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心理治療不是什麼。

苦難的兩枝箭

每個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無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傷的心理痛苦。相信沒有人會否定他們曾經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經歷。為什麼有些人在經歷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時顯得如此平靜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卻在面對痛苦時變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擁抱無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過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診斷患病前也一直恆常地規鍛煉身體。四十多歲的她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事業,亦沒有太多的工作壓力,患上癌症是的確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療的過程為她帶來不少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令她變得虛弱,體重亦明顯減輕,身體出現惡化的情況。經過多個月以來的治療,她的情況得以舒緩,可以逐漸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緩後,她覺得新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她還認為自己因為患病而變成一個有缺陷的人,經歷無比的沮喪。由於她可能無法回復以往豐富而積極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恥。此外,即使與腫瘤科的醫生會面跟進情況,亦會讓她經歷高水平的焦慮。事實上,患上癌症後的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時光無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過上往日的生活,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靜的心態來接納和適應這個新的「自我」?她要怎樣做才能繼續過著快樂和滿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