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如何能夠有效地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和認知?

當我們面對挑戰或困難時,通常都會經歷各種負面情緒,如悲傷、焦慮或憤怒等。我們或許會很努力地擺脫它們,這也是人之常情。在經歷這些負面情緒時,往往亦伴隨著負面認知。譬如,一位被上司批評的員工可能會感到羞恥,並認為自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如果我們嘗試與朋友分享我們的負面情緒或負面認知,他們可能傾向建議我們進行正向思考,這樣就會感到更加積極。然而,這實際上是說易行難。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無論如何努力擺脫這些負面情緒或認知,它們都難以消失。事實上,當這些負面情緒出現時,我們可以嘗試接納它們並以開放的心態來處理。那麼,我們該怎樣做?

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明白我們越是極力擺脫內在的負面情緒和認知,就越有機會被困於當中。相反,當它們出現時,如果我們承認它們並以接受和慈悲觀察它們,這些感覺或想法就不會加劇。透過意向、好奇心和善意來看待我們的負面情緒和認知,將有助我們逐步走出惡性循環。事實上,部分消極的想法或感受可能因應當前的情況是有根據的。譬如,如果我其中一位求助人被診斷出患上癌症,她感到擔心和悲傷是合理的。無論我們的負面情緒或認知是否有根據和合理,我們更適合隨著它們高低起伏如滑浪一樣,並非與它們對抗。

當承認自己的負面想法和感受後,我們就可以學習觀察它們的本質。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在即時反應與負面情緒及認知之間創建一個空間。這種與負面情緒和認知的分離使我們不會認同它們。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加安定心神知道這些感覺只是我們的感覺,這些想法只是我們的想法,它們有機會無法充分反映我們所面對的現實。結果,我們就能夠減少因應當前情況作出衝動和非理性的行為反應。譬如,當我們的一位朋友兩天沒有回覆我們的短訊時,如果我們能夠觀察自己憤怒情緒和認為自己被遺棄的想法,或許能夠在向對方傳送責備的短訊和解釋這個情況的負面情緒和思想中建立一個空間。這樣,我們可以探索其他能夠解釋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並採取相應的行動。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向另一位共同朋友發送短訊詢問有關那位朋友的近況,看看他或她最近過得怎麼樣。

當我們能夠在負面情緒和衝動反應之間創造空間時,就有更多機會反思我們的價值觀和目標。以上述的例子為例,儘管我們因為朋友不回覆我們而感到憤怒和被拋棄,但同時亦反映出我們擁有人類的善良和與人聯繫的價值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知道與這位朋友保持聯繫更加合適。然後,我們可以選擇向那位朋友再發送另一個訊息,以便跟進早前的事宜。我們可能會發現對方在前兩天非常忙碌,錯過了我們的短訊。當他或她收到我們的第二個短訊時,我們或許會收到對方更真誠的回覆。

如果我們未能恰當地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和認知,便很容易陷入無助和被困的狀態。在這些情況下,我們可能會選擇不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行事,最終更有機會感到後悔並失去生命中寶貴的機會。如果我們希望擁有富有意義和成果的生活,那麼學會明智地以適應性的方法來處理我們的負面情緒是尤關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