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依附伴侶的模式與社交大腦網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適逢今年西方情人節和元宵節於同一個星期,本星期其中一個熱門話題就是親密關係。在疫情下,不少情侶仍然會以特別的方式來慶祝這兩個情人節。有些人可能會發現另一半非常熱衷透過贈送禮物或鮮花來為自己製造驚喜。有些人則可能發現自己的伴侶在這兩個特別的日子都很冷漠,感覺自己被對方忽視。對於那些正在考慮與曖昧對象發展成情侶的人,當中部分人可能認為對方非常熱情,有些人則發現對方開始疏遠和迴避自己。以上的例子都指出了一個人對他人的反應都與我們社交大腦中的網路相關,到底當中的網路是如何連接起來的?

根據以提出發展依附關係理論而聞名的英國心理學家John Bowlby所說,我們在童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會影響在大腦中發展依附關係的基模。這些基模包含我們在童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的內隱記憶,當中可能是安全的經歷,也有可能是危險的經歷。如果我們在童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重覆的互動是安全並具有一致性,那麼就會形成安全的依附模式。我們會傾向尋求與他人親近來獲得安全感,而且更有能力調節自己的情緒。事實上,一個擁有安全型依附模式的孩子能夠內化母親滿滿的愛心和關懷,作為獲得安全感的來源,好讓他或她安全地探索四周的環境和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如果你的另一半是擁有安全型的依附關係,他或她對你的愛和關懷的行為會非常一致,而你亦可以觀察到對方能夠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長期被主要照顧者忽略和拒絕,那麼這個人可能會在社交大腦中發展出迴避型依附模式。他或她似乎不會期望照顧者會為自己提供愛和安全感的來源。在成年後,這個人可能會傾向避免建立親密的關係或習慣疏遠自己的另一半,保持一定的距離。另一個例子是一個人可能會為自己與伴侶的關係感到焦慮,經常擔心對方會對自己不忠,他或她在親密關係中缺乏安全感與其害怕被拋棄的強烈恐懼感有關。具有這種焦慮型依附模式的伴侶很有可能在童年時期無法獲得主要照顧者一致的關愛和照顧,而其照顧者也無法適當地協助他或她調節自己的情緒,因此承受莫大的壓力和痛苦。

有時候,一名伴侶可能會表現出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依附模式的行為。這個類型的伴侶的表現和行為非常不穩定,甚至有機會在遇到情緒困擾時作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他們可能有還未處理與主要照顧者相關的創傷經歷,導致出現不一致或無法預測的行為。當一個人的主要照顧者行為雜亂無章和欠缺連貫性時,他或她便很大可能發展出不穩定的依附模式。 我們在童年時期的經歷與我們發展社交大腦息息相關,並影響了我們如何發展依附模式。儘管我們可以擁有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的依附模式,但是仍然有機會重塑自己的社交大腦。心理治療或在成年後與一位擁有安全型依附模式的伴侶交往都可能有助我們重構社交大腦中的網絡,享受一段充滿關愛和支持的親密關係。事實上,無論您是哪一類型的依附模式,您都值得擁有豐盛和有意義的關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