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依附伴侶的模式與社交大腦網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適逢今年西方情人節和元宵節於同一個星期,本星期其中一個熱門話題就是親密關係。在疫情下,不少情侶仍然會以特別的方式來慶祝這兩個情人節。有些人可能會發現另一半非常熱衷透過贈送禮物或鮮花來為自己製造驚喜。有些人則可能發現自己的伴侶在這兩個特別的日子都很冷漠,感覺自己被對方忽視。對於那些正在考慮與曖昧對象發展成情侶的人,當中部分人可能認為對方非常熱情,有些人則發現對方開始疏遠和迴避自己。以上的例子都指出了一個人對他人的反應都與我們社交大腦中的網路相關,到底當中的網路是如何連接起來的?

根據以提出發展依附關係理論而聞名的英國心理學家John Bowlby所說,我們在童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會影響在大腦中發展依附關係的基模。這些基模包含我們在童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的內隱記憶,當中可能是安全的經歷,也有可能是危險的經歷。如果我們在童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重覆的互動是安全並具有一致性,那麼就會形成安全的依附模式。我們會傾向尋求與他人親近來獲得安全感,而且更有能力調節自己的情緒。事實上,一個擁有安全型依附模式的孩子能夠內化母親滿滿的愛心和關懷,作為獲得安全感的來源,好讓他或她安全地探索四周的環境和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如果你的另一半是擁有安全型的依附關係,他或她對你的愛和關懷的行為會非常一致,而你亦可以觀察到對方能夠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長期被主要照顧者忽略和拒絕,那麼這個人可能會在社交大腦中發展出迴避型依附模式。他或她似乎不會期望照顧者會為自己提供愛和安全感的來源。在成年後,這個人可能會傾向避免建立親密的關係或習慣疏遠自己的另一半,保持一定的距離。另一個例子是一個人可能會為自己與伴侶的關係感到焦慮,經常擔心對方會對自己不忠,他或她在親密關係中缺乏安全感與其害怕被拋棄的強烈恐懼感有關。具有這種焦慮型依附模式的伴侶很有可能在童年時期無法獲得主要照顧者一致的關愛和照顧,而其照顧者也無法適當地協助他或她調節自己的情緒,因此承受莫大的壓力和痛苦。

有時候,一名伴侶可能會表現出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依附模式的行為。這個類型的伴侶的表現和行為非常不穩定,甚至有機會在遇到情緒困擾時作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他們可能有還未處理與主要照顧者相關的創傷經歷,導致出現不一致或無法預測的行為。當一個人的主要照顧者行為雜亂無章和欠缺連貫性時,他或她便很大可能發展出不穩定的依附模式。 我們在童年時期的經歷與我們發展社交大腦息息相關,並影響了我們如何發展依附模式。儘管我們可以擁有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的依附模式,但是仍然有機會重塑自己的社交大腦。心理治療或在成年後與一位擁有安全型依附模式的伴侶交往都可能有助我們重構社交大腦中的網絡,享受一段充滿關愛和支持的親密關係。事實上,無論您是哪一類型的依附模式,您都值得擁有豐盛和有意義的關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