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

父母需要提供足夠照顧的環境來培育孩子,包括照顧和滿足孩子的不同需求。此外,父母還需要與孩子建立足夠和富有意義的對話,當中包含表揚和積極的反饋。他或她亦需要聆聽孩子提出所有的問題並且願意回答、以及教授孩子言語上溝通的技能,為其語言發展提供資源。在生理方面,父母要教導孩子養成打扮、保持紀律和培養責任感的習慣。例如,父母需要幫助孩子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訂立適當的睡眠時間表。在情緒方面,父母則需要重視孩子表達的情緒和作出回應,協助孩子塑造一種具備適應性的情緒表達方式。他或她需要對孩子提供足夠的愛、溫暖和同理心。此外,父母需要向孩子反饋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基本善良和內在價值也十分重要,從而培育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有被父母虐待的成年人來說,他們或許會意識到自己對於擁有培育自己的父母的渴望永遠也無法被滿足(特別是在接受心理治療後)。當這些成年人覺察自己這種失去後選擇繼續前進,需要經歷哀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因為童年時遭受的恐嚇、虐待和忽視而對父母產生憤怒,甚至仇恨。事實上,如果一個成年人將憤怒指向內在父母,而內在父母很多時候會成為內心的批判者,這樣對於治療是有一定的效用。除了憤怒,悲傷也是哀傷過程中常見的其中一種情緒,大多會透過哭泣表現出來。悲傷的經歷實際上有助人們就缺乏父母足夠的照顧而哀悼,並啟動了我們自我同情的系統。

對於那些遭受童年創傷的成年人來說,在經歷哀傷的過程中對自己的情感體驗保持開放的態度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可能需要接納與擁抱憤怒或悲傷的痛苦,盡力不作出批判或抵抗。靜觀和自我慈悲的練習能夠幫助人們對自己內在體驗抱持開放的態度。而對於那些需要情感支持的人,他們可以透過言語上的交流來釋放與情感體驗相關的緊張情緒。尋求臨床心理學家的專業協助是其中一個適當的渠道來作出這些言語上的交流。假如你是那些渴望保持更高私隱度的人,也許你可以嘗試寫下那些與哀傷過程有關的想法和內心感受,也有利治療。

對於那些擁有童年創傷的人,他們會經歷哀傷的過程大多都是出現在復原的後期階段。而那些仍然因童年創傷經歷而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的人,需要在經歷悲痛的過程前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