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

父母需要提供足夠照顧的環境來培育孩子,包括照顧和滿足孩子的不同需求。此外,父母還需要與孩子建立足夠和富有意義的對話,當中包含表揚和積極的反饋。他或她亦需要聆聽孩子提出所有的問題並且願意回答、以及教授孩子言語上溝通的技能,為其語言發展提供資源。在生理方面,父母要教導孩子養成打扮、保持紀律和培養責任感的習慣。例如,父母需要幫助孩子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訂立適當的睡眠時間表。在情緒方面,父母則需要重視孩子表達的情緒和作出回應,協助孩子塑造一種具備適應性的情緒表達方式。他或她需要對孩子提供足夠的愛、溫暖和同理心。此外,父母需要向孩子反饋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基本善良和內在價值也十分重要,從而培育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有被父母虐待的成年人來說,他們或許會意識到自己對於擁有培育自己的父母的渴望永遠也無法被滿足(特別是在接受心理治療後)。當這些成年人覺察自己這種失去後選擇繼續前進,需要經歷哀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因為童年時遭受的恐嚇、虐待和忽視而對父母產生憤怒,甚至仇恨。事實上,如果一個成年人將憤怒指向內在父母,而內在父母很多時候會成為內心的批判者,這樣對於治療是有一定的效用。除了憤怒,悲傷也是哀傷過程中常見的其中一種情緒,大多會透過哭泣表現出來。悲傷的經歷實際上有助人們就缺乏父母足夠的照顧而哀悼,並啟動了我們自我同情的系統。

對於那些遭受童年創傷的成年人來說,在經歷哀傷的過程中對自己的情感體驗保持開放的態度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可能需要接納與擁抱憤怒或悲傷的痛苦,盡力不作出批判或抵抗。靜觀和自我慈悲的練習能夠幫助人們對自己內在體驗抱持開放的態度。而對於那些需要情感支持的人,他們可以透過言語上的交流來釋放與情感體驗相關的緊張情緒。尋求臨床心理學家的專業協助是其中一個適當的渠道來作出這些言語上的交流。假如你是那些渴望保持更高私隱度的人,也許你可以嘗試寫下那些與哀傷過程有關的想法和內心感受,也有利治療。

對於那些擁有童年創傷的人,他們會經歷哀傷的過程大多都是出現在復原的後期階段。而那些仍然因童年創傷經歷而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的人,需要在經歷悲痛的過程前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麼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只是單純地聊天嗎?

儘管尋求心理治療服務在香港變得愈來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麼是心理治療。許多人都會對心理治療有疑問,例如「為什麼我需要付款給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與朋友討論自己的問題又是否達到一樣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療我的抑鬱症和焦慮症嗎?」;「是不是只有瘋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要解答以上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心理治療不是什麼。

苦難的兩枝箭

每個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無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傷的心理痛苦。相信沒有人會否定他們曾經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經歷。為什麼有些人在經歷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時顯得如此平靜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卻在面對痛苦時變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擁抱無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過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診斷患病前也一直恆常地規鍛煉身體。四十多歲的她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事業,亦沒有太多的工作壓力,患上癌症是的確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療的過程為她帶來不少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令她變得虛弱,體重亦明顯減輕,身體出現惡化的情況。經過多個月以來的治療,她的情況得以舒緩,可以逐漸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緩後,她覺得新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她還認為自己因為患病而變成一個有缺陷的人,經歷無比的沮喪。由於她可能無法回復以往豐富而積極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恥。此外,即使與腫瘤科的醫生會面跟進情況,亦會讓她經歷高水平的焦慮。事實上,患上癌症後的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時光無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過上往日的生活,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靜的心態來接納和適應這個新的「自我」?她要怎樣做才能繼續過著快樂和滿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