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果我們沒有完全接受自己的創傷經歷,將無法充分地發展自己的身份

對於那些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來說,於生活中發展成癮的問題是很常見的。由於童年創傷所帶來的痛苦是長期和令人難以忍受的,人們往往會傾向壓抑這些痛苦,並訴諸成癮問題來應對那些負面的內心體驗。

例如,一位女士因受與童年創傷有關的情緒困擾而長期失眠,最終發展成酗酒的問題。她的母親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在她整個童年時期都在情感上虐待她。有鑑於此,她經常出現情況低落的情況,自我形象亦非常差。結果,她在事業發展和人際關係也面臨很多問題。在工作場合中,她時常受到別人的欺凌,並不知道如何處理辦公室的政治問題,這些生活上的困難導致了她飽受失眠的困擾。結果,她每天都會喝很多酒,希望藉此有助入眠。酒精成癮就是這位女士避免經歷母親的情感虐待遭受痛苦的一種方式。

另一方面,她作為專業攝影師的職業生涯獲得不少成功。她在許多的攝影比賽中獲得很多獎項,於攝影界有很高的地位和名望。在同輩的眼中,她是一位成功人士,而她認為自己在一生中要成為一名稱職能幹的攝影師。然而,她一直在內心深處感到非常壓抑,並通過喝酒來逃避痛苦。攝影師身份的分裂和童年創傷帶來的痛苦實際上導致她產生長期的心理和成癮問題。

一般來說,我們會以外部現象來作出自我認同,例如是我們的職業、家庭或種族。如果我們事業有成、家境富裕和人際關係融洽,大多都會認為自己是過得不錯和身體健康。相反,如果我們在事業上經歷挫敗及於被虐待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可能會傾向相信自己是壞的和不健康的。我們亦有機會認為自己比起其他人低人一等,所有壞的特質都是來自自己的原生家庭。事實上,我們可以嘗試放棄自己對我們外在現象的認同,並把自身累積的經驗作為對自我的定義。透過這樣做,身分沒有好與壞之分,也沒有健康與不健康之分。鑑於我們在生活中擁有獨特的經歷,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身份。因此,我們不需要拿自己與他人作比較。

對於那些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而言,重要的是學習不去迴避自己的痛苦和情緒困擾,實際上,導致成癮或心理問題並非痛苦的本身,而是我們試圖避免經歷痛苦。為了能夠充分地發展身份認同,我們需要體驗童年創傷造成的痛苦(如果有的話)。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以不帶批判和全然接受的態度感受身體感覺和所有情感體驗。矛盾的是,如果我們擁有足夠的勇氣來面對痛苦,痛苦才有可能逐步減輕。此外,我們亦需要學習去接受那些與被剝奪的家庭背景相關的缺陷,這是尤關重要。我們並非由自己的缺點或強項來定義自我,而是我們所累積的所有經驗。從這個意義來看,上述的女士在童年創傷和成功的職業生涯中都有所經歷,而這就是她的獨特之處。憑著開放接納和不加批判的態度,這位女士可以接受生活中的所有經歷,不會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差勁或妄自菲薄。透過擁抱自己的痛苦,她不需要借助酒精來入睡和應對她的情緒問題。

我們需要明白自己應該要以自身的內部經驗來了解自己,而非以外部現象來定義自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