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透過靜觀來減少強迫症患者不斷尋求再保證?

強迫症患者既有強迫思想,也有強迫行為。強迫思想是指出現不想要的入侵性想法、畫面或衝動,它們會引致一個人感到焦慮和不適。強迫行為是指人們進行重覆的心理事件或顯著行為,從而暫時減少因強迫思想所產生的焦慮和不適感。 尋求再保證是其中一個常見於強迫症患者的強迫行為。然而,這種強迫行為常常被忽視。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天都會給母親打很多通電話,詢問對方有關她對朋友所給予的評論是否恰當,希望藉此尋求保證。與其他形式的強迫行為一樣,尋求再保證並不能阻止人們擔心自己面臨負面結果。譬如,我的求助人不斷向母親尋求保證,實際上是創造了另一個新的循環來解決強迫思想相關的焦慮。當給朋友傳送短訊時,她會不停想著自己未能給予他們適當的評論。尋求再保證只是一種方法使她感覺到強迫思想得以解決。然而,每次當她出現這種強迫思想時,她就認為自己需要以同樣尋求再保證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事實上,尋求再保證的問題在於強迫症患者永遠也無法滿足。以我的那位求助人為例,當她的母親向她保證她對朋友的評論是適當的後,她又可能會擔心母親的判斷是否準確,繼而詢問她的母親是如何得出這個判斷。當母親告訴她如何得出這個判斷後,她又有機會進一步質疑母親是否道出真相。如果我們身邊的人因為強迫思想而感到非常焦慮,以及經常向我們尋求再保證,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首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與強迫症患者達成協議,表明不會回答他們尋求再保證的問題。其次,我們可以建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定期進行靜觀練習,練習靜觀有助他們抵抗強迫思想。透過靜觀,患有強迫症的人學會培養對自己的強迫思想、畫面或衝動的認識。這樣,他們開始更加意識到它們所引起的不舒服感覺和焦慮。對他們來說,當能夠覺察到自己的強迫思想時,延遲對自己不適的感覺和焦慮作出反應是很重要的。這樣,他們在覺察強迫思想和執行強迫行為之間創造了一個空間,學會在作出強迫行為前先等待一段時間,衝動也有機會因此而消退。

強迫症患者延遲作出強迫行為,也是一種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來看,患有強迫症的人試圖抵制自己的強迫行為有時是相當痛苦。通過靜觀,他們還可以學會與這些痛苦的感覺共存,以及接受在不作出強迫行為時經歷不舒服的感覺。事實上,堅持運用靜觀來接受這種不適是值得的,因為從長遠來說,他們不需要再被困於重覆作出強迫行為的生活中。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如果父親或母親擁有自戀型人格,會對子女有什麼影響?

你會感到自卑和持續性地焦慮嗎?你會不停認為自己被困在有毒的關係中嗎?你是一名完美主義者或事事都希望超額完成?你會傾向因為信任的問題而與別人疏遠嗎?如果你對於以上其中一些的問題的回答有「是」的話,你可能受了一位或是兩位自戀型父母的影響。具有自戀型人格的父母有什麼特質?

覺察與自我有關的成癮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擁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體帳戶,並會不時發怖與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會或重要紀念日有關的帖文。當我們獲得別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評論時,我們會有滿足的感覺。事實上,這些「讚好」和正面的評論會刺激大腦中的獎勵系統並釋放多巴胺,令我們有愉悅感。我們會不斷地檢查手機應用程式彈出紅色圓圈的訊息提示,由於這是獎勵性的經驗,因此我們會更頻繁地發怖帖文,卻忽略了自己實際上是渴望大腦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來尋求興奮的感覺。

13 週年的反思——無止境的蛻變

當我回顧自己成為臨床心理學家二十年的歷程,我發現自己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道路和方式不斷地發展成長。今天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三週年,回望過去,這趟旅程充滿各種的挑戰和祝福。我在遇到的數千位求助人身上學到不少有關人生的種種,他們讓我學會謙卑和靈活性。正正因為他們每個人都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我亦逐漸了解到心理治療的確揉合了科學和藝術的元素。我作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一方面是受專業培訓後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來為他人進行心理治療。另一方面,基於每個人的獨特性,我需要學習心理治療的藝術,就是以靈活和具創造性的方式來進行。事實上,沒有單一類型的心理治療能夠滿足每個求助者的需求。也就是說,在心理治療中,沒有一種方法能夠適合所有人,因為求助者的需要都是多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