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透過靜觀來減少強迫症患者不斷尋求再保證?

強迫症患者既有強迫思想,也有強迫行為。強迫思想是指出現不想要的入侵性想法、畫面或衝動,它們會引致一個人感到焦慮和不適。強迫行為是指人們進行重覆的心理事件或顯著行為,從而暫時減少因強迫思想所產生的焦慮和不適感。 尋求再保證是其中一個常見於強迫症患者的強迫行為。然而,這種強迫行為常常被忽視。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天都會給母親打很多通電話,詢問對方有關她對朋友所給予的評論是否恰當,希望藉此尋求保證。與其他形式的強迫行為一樣,尋求再保證並不能阻止人們擔心自己面臨負面結果。譬如,我的求助人不斷向母親尋求保證,實際上是創造了另一個新的循環來解決強迫思想相關的焦慮。當給朋友傳送短訊時,她會不停想著自己未能給予他們適當的評論。尋求再保證只是一種方法使她感覺到強迫思想得以解決。然而,每次當她出現這種強迫思想時,她就認為自己需要以同樣尋求再保證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事實上,尋求再保證的問題在於強迫症患者永遠也無法滿足。以我的那位求助人為例,當她的母親向她保證她對朋友的評論是適當的後,她又可能會擔心母親的判斷是否準確,繼而詢問她的母親是如何得出這個判斷。當母親告訴她如何得出這個判斷後,她又有機會進一步質疑母親是否道出真相。如果我們身邊的人因為強迫思想而感到非常焦慮,以及經常向我們尋求再保證,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首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與強迫症患者達成協議,表明不會回答他們尋求再保證的問題。其次,我們可以建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定期進行靜觀練習,練習靜觀有助他們抵抗強迫思想。透過靜觀,患有強迫症的人學會培養對自己的強迫思想、畫面或衝動的認識。這樣,他們開始更加意識到它們所引起的不舒服感覺和焦慮。對他們來說,當能夠覺察到自己的強迫思想時,延遲對自己不適的感覺和焦慮作出反應是很重要的。這樣,他們在覺察強迫思想和執行強迫行為之間創造了一個空間,學會在作出強迫行為前先等待一段時間,衝動也有機會因此而消退。

強迫症患者延遲作出強迫行為,也是一種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來看,患有強迫症的人試圖抵制自己的強迫行為有時是相當痛苦。通過靜觀,他們還可以學會與這些痛苦的感覺共存,以及接受在不作出強迫行為時經歷不舒服的感覺。事實上,堅持運用靜觀來接受這種不適是值得的,因為從長遠來說,他們不需要再被困於重覆作出強迫行為的生活中。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