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在第五波疫情下與他人保持緊密的聯繫?

鑑於第五波疫情的惡化,越來越多人留在家中工作和學習以保持社交距離。因應各種限制社交距離的措施,我們不太可能會與家人或朋友見面和聚會。儘管透過視訊通話或傳送短訊與摯親聯繫非常方便,但是很多人可能會發現彼此的連繫是有所不同的。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在家工作的安排下,整天都與很多同事和客戶進行線上會議,但是他仍然感到非常孤單。他形容自己雖然可以以先進的科技透過社交媒體、短訊或視訊通話與人交流,但是獨自呆在家中沒有與他人作出真正面對面的交談,這種依賴電訊科技的溝通好像被限制於地底的防空洞中與他人聯絡一樣。為什麼即使能夠與他人透過網路交流,他仍然感到如此孤獨?當我們需要留在家中保持社交距離或進行隔離時,如何透過線上的渠道來改善與他人的聯繫?

毫無疑問,面對面的交流比起線上的交流更讓人感受到緊密的聯繫。可是,我們也有可能無法從面對面的聚會中感受到與人的連繫。其中一個能夠促成我們與他人聯繫的感覺的因素是在對話中雙方之間互相協調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夠在交談中與他人協調,便會覺察到自己的身心狀態,同時亦能覺察對方的身心狀態。這種協調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當下的狀態時,並能同時留意到對方在言語、非言語、情感和節奏當中的表達。能夠在對話中與他人互相協調需要透過靜觀、臨在、移情傾聽和認知上的理解,綜合以上的元素就如交響樂一樣,讓我們能夠在對話中與對方保持同步。

當我們嘗試在對話的過程中專注於自己的內在和外在環境時,可以在與對方的聯繫培養協調性。由於在傳送短訊和電子郵件、通電話或進行視訊通話限制了我們與對方的身心狀態互相調節,所以在培養協調會變得更加困難和效果欠佳。事實上,我們可能在透過傳送短訊或電子郵件時,常常出現誤解對方的情況。在與家人、朋友和同事通電話或進行視訊會面時,我們仍然可以有限度地透過外部線索來嘗試覺察對方的情緒狀態和想法。

例如,當我們的朋友在視像會面時告知他或她因疫情相關的經濟不景氣而面臨被解僱的危機時,我們可以嘗試感受他或她的焦慮。當我們與這位朋友交談時,可能會留意到他或她的語氣、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在這種互動中,我們也有機會感到焦慮,擔心自己在疫情大流行下的就業狀況。事實上,有如此的經歷也是完全正常的,因為我們可能會在對話中保持對自己的情緒狀態的覺察。如果我們能夠在傾聽朋友的同時觀察自己的身心狀態,便可以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透過這種方式,儘管我們與朋友談論的話題能夠引起雙方的焦慮,但是仍然可以與對方保持聯繫。

當我們能夠在與他人的交流中互相協調時,便會感到彼此之間的連結更為緊密。這種協調正正令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愉快和充實。透過培養靜觀和移情傾聽,我們仍然可以在保持社交距離或進行隔離期間與他人在通電話和進行視訊通話來保持協調和建立聯繫。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第五波疫情過後與家人、朋友和同事再次面對面地進行交流和建立聯繫。就讓我們於這個時期練習「協調」,在不久的將來更能享受與他人同步的樂趣。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以中庸之道來尋找「我是誰」

也許很多人在一生中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在我的求助人當中,不論是青少年、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卻不知道答案。我的職業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別人對我外表的評價來定義自己?抑或我腦海裏的思想就是我?

照顧我們的內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購物狂,即使已經負債纍纍,仍然無法控制自己購物的衝動。她幾乎每天午飯時間都會去購物,並經常沉迷瀏覽網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裝、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場,都會有所收穫,絕對不會空手而回。事實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顏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會每天查看那些網上商店的最新庫存,確保自己能夠第一時間到實體店試身並購買。她的購物狂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和與男友的關係,因為債台高築而無法為籌備婚禮而儲蓄。為什麼她明明意識到自己購物狂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仍然忍不住繼續瘋狂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