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電影《年少日記》中,重要的是要避免批判並接受一個現實:我們所有人都會受到多種生理和環境因素影響

電影《年少日記》喚起了我們就童年創傷對人們的心理結構和人生軌跡所造成的影響的認知。有時候,人們傾向批判那些患有抑鬱症並試圖自殺的人。這些人可能會認為患有抑鬱症的人意志力薄弱,應該要學習變得更加強大和堅強。除此之外,有些人傾向把自己與精神病患者區分開來,這是很常見的。他們認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是有問題的,以及負面地與他們不一樣。有時候令人悲傷的是,這種情況甚至發生在一些從事心理健康服務的人士身上,他們在幫助精神病患者的時候扮演著權威的角色。根據Bruce D. Perry和Oprah Winfrey所寫的書提到,這些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的問題,是因為有些事情發生了在他們身上。我們應該了解這些不能控制的因素對人們生活所帶來的影響,而非對他們作出批判。

美國神經內分泌學家、史丹佛大學教授Robert M. Sapolsky在其新書《Determined: A Science of Life Without Free Will》中引用了一項研究,提到我們的神經元早在我們認為自己能夠自由地選擇作出決定前已被啟動。在其中一個實驗中,參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隨時按下一個能夠檢測到幾分之一秒時間的按鈕,並需要在決定按下按鈕時告知研究人員。同一時間,研究人員會收集參加者的大腦數據,準確地監測參加者的手指何時開始移動。這項研究的基本發現指出,參加者在移動手指大約200 毫秒前就向研究人員報告他們決定按下按鈕。然而,參加者的大腦在決定按下按鈕之前大約300毫秒,實際上已經作出移動手指的意向。Sapolsky教授認為,這表明了大腦在我們認為自己作出決定前已經做出了決定。

Sapolsky教授在他的書中亦提到,我們的意圖和行為其實是與先前的生理和環境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曾經經歷童年創傷、患有抑鬱症和企圖自殺的人在一生中都有機會受到他們的生理及環境因素影響。例如,近年不少研究都指出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創傷,如身體或性虐待、校園欺凌經歷等,會導致成年後罹患抑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傾向。考慮到這一點,如果我們在過往認為精神病患者是有缺陷的弱者,就是出於無知。對於那些在生活中曾經經歷過創傷的人,我們需要對他們更富同情心和培養更多的慈悲。

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把治療進展緩慢或反覆復發歸咎於患上精神疾病的人士。儘管我們很難完全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但我們可以更加了解童年創傷和青少年創傷對他們的影響。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