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兒童時期的人際創傷的心理治療

在我心理治療服務中,比較常見的求助者是經歷人際創傷而尋求心理治療的人士。很多臨床問題,包括臨床完美主義、依附問題、自我形象低落和自我忽略都有機會與求助者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創傷經驗有關。一段健康的母嬰關係能夠促進小孩安全型依附的發展,媽媽能夠敏銳地對嬰兒發出的訊號作出反應,在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擔當了重要的角色。

相反,如果一位母親未能持續地對於嬰兒發出的訊號作出回應,便有機會發展成依附問題。例如,如果母親只是偶爾透過愛心和照顧來回應嬰兒的需求,甚至有時表現出對嬰兒的敵意或傷害,便有可能發展成混亂型依附。嬰兒可能會感到很矛盾,他一方面可能想透過母親的擁抱得到愛和支持,但另一方面又會對母親的拒絕或敵對的情緒感到恐懼而想避開她。嬰兒這種避免衝突的方式有機會導致成年後發生各種類型的精神疾患,包括邊緣性人格障礙、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

對於那些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和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自我形象低落和對自我有負面的評價是很常見的。母親經常性的批評和拒絕可能會破壞孩子發展核心自尊的能力,特別是那些在母親照顧和識別需求方面反應不一致下成長的小孩,會較容易發展成核心羞恥。這些孩子在長大成人後,會傾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毫無價值和覺得自己有缺陷。

根據我的臨床經驗,那些具有核心羞恥感的人可能會持續擔心遭受到別人的拒絕或遺棄。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經常反覆地思考她的同事在工作上對她的評價,即使一些中性的意見,也會覺得同事可能不喜歡她。她會一直追溯和同事之間的對話,不斷地作出評估,因為她很擔心自己的言語會引起他們的反感。除此之外,她亦時常保持警惕,注視別人的面部表情,留意他人是否正在對她冷嘲熱諷。但事實上,她後來發現在很多場合對方都沒有諷刺她的意思。

對於那些在兒時遭受人際創傷的人來說,透過尋求心理治療處理依附問題和核心羞恥是十分重要的。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心理治療師和求助者都必須建立安全的聯繫,使求助者親身體驗一段以安全為基礎的關係。從長遠來看,這種安全的治療關係有助調節原始創傷關係帶來的影響。慢慢地,求助者可能會克服自身的依附問題,並開始在治療環境以外建立更健康的關係。雖然這個過程並不容易而且又費時,但對於具有依附問題和核心羞恥的人來說,透過這種以安全為基礎的治療關係,他們能夠建立一個更健康的自我形象和發展較健康的依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