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作為創傷倖存者,你和治療師之間的關係是否有利於療癒傷痛?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都曾經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創傷。受追求成就和完美主義的文化影響,於童年遭受父母的批評和被要求達到高標準是很常見。由於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暗面,因此無可避免地面臨一些不易察覺或激烈的欺淩。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可能還記得自己曾經欺負過某人。如果是這樣,心理治療師是否有可能沒有任何童年創傷和相關的心理問題?若然答案是「否」,只關注接受服務一方的心理創傷和精神障礙的症狀或許不是最佳的選擇。然而,人們普遍認為治療師比求助人更為權威和了解得更多,並且只負責解決求助人的疾病和問題。事實上,治療師也有機會未能注意到他或她的個人性格特質和盲點。因此,創傷倖存者在心理治療中感到被誤解並不罕見。

在創傷知情的模式中,個人心理治療被視為一段二人關係。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協作的過程,涉及治療師和求助人的個人特質、心理問題和治療期間當下心理狀況的相互作用。這個交互的過程是動態的,即是它可以有無限數量的結果和形式。有趣的是,二人關係中雙方都有自己的主觀看法。對治療師來說,能夠理解這兩種主觀觀點的互動是非常重要。事實上,治療師最重要的覺察之一是治療關係中的權威結構。如果治療師未能注意到自己在與求助人的互動中展示專業權威的傾向,那麼他或她的專業身分有機會隨個人權威的角色而受影響。儘管治療師應該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在治療中提供指導或方向,但人們很容易認為自己在關係中擁有權威。有時候,這種單方面的關係可能會模仿親子關係,並有機會對治療結果產生影響。

創傷倖存者如何知道自己的治療師正在進行對他們療癒傷痛的心理治療?就二人關係的模式而言,讓求助人感到治療關係中的合作關係是很關鍵。對治療師來說,能夠與求助人協作定立目標和治療方法尤其重要,並需要讓求助人感受到權力平衡。如果求助人覺得關係中存在階級分別,那就是一個危險訊號。在二人關係的治療過程中,求助人會被賦予權力,從而建立更多的韌性和增強力量。治療師可以確立求助人的感受和體驗,以及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治療師亦可以嘗試謙虛地了解求助人的主觀經驗,並明白到對方所經歷的痛苦可能永遠都不會被完全理解。

作為創傷倖存者,尋求心理治療服務的幫助已經是一種勇敢的行為。在這段充滿不確定性的療癒之旅中,你值得治療師的尊重和體諒。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麼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只是單純地聊天嗎?

儘管尋求心理治療服務在香港變得愈來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麼是心理治療。許多人都會對心理治療有疑問,例如「為什麼我需要付款給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與朋友討論自己的問題又是否達到一樣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療我的抑鬱症和焦慮症嗎?」;「是不是只有瘋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要解答以上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心理治療不是什麼。

苦難的兩枝箭

每個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無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傷的心理痛苦。相信沒有人會否定他們曾經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經歷。為什麼有些人在經歷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時顯得如此平靜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卻在面對痛苦時變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擁抱無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過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診斷患病前也一直恆常地規鍛煉身體。四十多歲的她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事業,亦沒有太多的工作壓力,患上癌症是的確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療的過程為她帶來不少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令她變得虛弱,體重亦明顯減輕,身體出現惡化的情況。經過多個月以來的治療,她的情況得以舒緩,可以逐漸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緩後,她覺得新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她還認為自己因為患病而變成一個有缺陷的人,經歷無比的沮喪。由於她可能無法回復以往豐富而積極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恥。此外,即使與腫瘤科的醫生會面跟進情況,亦會讓她經歷高水平的焦慮。事實上,患上癌症後的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時光無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過上往日的生活,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靜的心態來接納和適應這個新的「自我」?她要怎樣做才能繼續過著快樂和滿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