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一趟沒有盡頭的旅程——由私人執業十二週年到去除精神疾病污名化

2020年9月28人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二週年,這標誌著新一頁的里程碑。我和我的助手Lap正籌備在來年實行一項新的計劃,我們將會透過不同的方式為大家提供更多有用的心理學知識和見解。從我們過去一年的網誌和為公眾所舉辦的講座,我們知道大家都欣賞我們為大家提供有趣而有用的心理學知識所作出的努力。

在過去二十年的臨床心理治療的經驗中,我獲得了很多因應各種精神疾病及心理問題的心理評估和治療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很多人可能認為我的知識和技能都已經十分完善,並能處理所有複雜的個案。大家可以說我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但是我想澄清一下,事實上我仍然處於學習、發展和進化的階段。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我仍然透過與我的求助人、朋友和大自然互動來獲得新的見解和想法。

就像「自我」中的「英雄之旅」(請參閱9月25日的網誌)一樣,我的臨床實踐是不會有最終的版本。在學習和對求助人進行心理治療中學得愈多,我就愈理解到自己的愚昧。透過我的反思和探索,我的心理治療模式才會不斷得到修正。這樣,私人執業對於社會和有需要的人的有利發展是沒有止境的。這是一趟沒有盡頭的旅程!

在成立十二週年的日子,我邀請大家一起反思自己為「自我」所設立的限制。傳統的教育和智慧令我們傾向認為自己需要探索真正的「自我」,但正因為我們一直嘗試尋找真正的「自我」,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和進化的可能。的確,自我覺察和自我理解對於我們的福祉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但是,在我們獲得有關「自我」的知識後,我們不應該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我經常告訴那些被診斷患有某種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的求助者不要通過「標籤」來定義自己。去污名化對於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走出框架,並發展成為新版本的自己非常重要。例如,曾經一位患有強迫症、廣泛焦慮症及社交焦慮症的求助人告訴我他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我感到十分鼓舞。

對於那些沒有精神疾病但傾向以限制的思想框架來限制自己的生命的人來說,也是如此。在這個時代,我們面對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從自己的舒適區走出來,探索解決難題和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只有懷著踏上永無止境的旅程的心態,我們才可以擺脫自己所預設的框架,不斷進化成為新版本的自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靜觀對話中的開放性和同理心

作為一間商店的常客,我在購物經驗中經常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售貨員。在這個星期,我到了這間店舖打算購買那件想買一段時間的商品。可是,當我一進店時,其中一位售貨員立即走到我跟前,向我推銷一件我沒有打算購買的東西。她不斷地告訴我那件商品的好處,以及店舖現時舉行的促銷活動。她一直不停地說話,我過了一段時間才終於有機會告訴她我打算買什麼。然而,她仍然鍥而不捨地向我推銷她渴望售出的那件物品。並沒有向我推薦我想購買的那件商品。最後,由於我與售貨員之間缺乏聯繫,在沒有足夠的資訊和信心下,我最終什麼也沒有購買。這就是在與他人對話時缺乏靜觀覺察的典型例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