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從電影《孩子轉運站》探討人類的複雜性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非黑即白思維

《孩子轉運站》是一齣由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韓國電影,是一部關於遺棄和販賣嬰兒的電影,而該電影的的男主角宋康昊亦榮獲今屆康城影展的最佳男主角的殊榮。從傳統的角度來看,產後遺棄嬰兒和販賣嬰兒均被視作不道德和違法的行為。在現今的社會中,人們不時在社交平台分享參與豐富家庭活動的照片和影片,呈現自己與健康的孩子的幸福家庭生活。這些人非常努力創建有關家庭生活的帖子,渴望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擁有如此幸福的家庭。當我們認真地進行更深層的思考時,可能會反思到底這些貼文是否真的反映了他們真實的家庭生活和幸福氣氛?

在這部電影中,「好人」與「壞人」之間的區別可能比我們以往想像的更為模糊。以宋康昊飾演販賣嬰兒的「經紀」角色為例,並不如以往我們認為販賣人口必定是殘忍和冷血的,因為他居然冒著被抓的風險而把生病的嬰兒送到醫院。相反,渴望打擊販賣嬰兒集團的警察,急切地希望看到嬰兒盡快被賣掉,以便能夠擁有足夠的證據進行逮捕。這樣看起來,警察對嬰兒的同情心似乎遠不及販賣嬰兒的經紀。毋庸置疑,販賣嬰兒是違法的行為和不可接受的,警方撲滅罪案的工作實際上是為社會作出貢獻。在這樣的情況下,事情並沒有明確的「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販賣嬰兒的經紀有他的善意,警察的一方也有惡意。

整部電影主要描述五個人一同為嬰兒尋找買家的旅程,而經紀和嬰兒的母親亦在其中。這五個人互相不是家庭成員,亦沒有血緣關係。但是,他們五個人之間的連繫比現實世界中很多家庭更為親密和真實得多。他們真切地關心彼此的生活和幸福。在這五個人的心目中,他們似乎早已視對方為家人。在電影最後一幕,麵包車的擋風玻璃掛上了一張屬於他們五個人的合照。雖然沒有人知道這輛車的司機是誰,但是我認為就是那位「經紀」。

這部電影恰如其分地比喻了我們生活中所有的灰色地帶。以此來與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患者的思維進行相比,「好」與「壞」實際上也不是那樣明確。事實上,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其中一個特徵是經常利用二分法的模式來思考,傾向以非黑即白的角度看待事物。這樣,這類人往往在開展一段關係的最初時把對方理想化,因為他們只是看到對方「好」的一面。然而,過了一段時間,當別人「壞」的一面暴露後,他們便會選擇突然斷絕所有來往,並認定對方一個徹底的「壞人」。在其他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把他人(例如另一半)任何突然改變的行為視為自己被遺棄的威脅,未能考慮那些轉變背後可能潛藏的原因。結果,這種思維模式嚴重影響了他們的人際關係。

對於患有邊緣型人格的人而言,很重要的是學習覺察自己在不同情況下有機會以二分法的思維來看待其他人和事,並多加留意那些與其思考模式相關的情緒爆發。在學習調節自己的情緒後,他們需要嘗試看待存在灰色地帶的事情,並花時間練習以一種不那麼二分法的方式來思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以中庸之道來尋找「我是誰」

也許很多人在一生中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在我的求助人當中,不論是青少年、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卻不知道答案。我的職業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別人對我外表的評價來定義自己?抑或我腦海裏的思想就是我?

照顧我們的內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購物狂,即使已經負債纍纍,仍然無法控制自己購物的衝動。她幾乎每天午飯時間都會去購物,並經常沉迷瀏覽網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裝、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場,都會有所收穫,絕對不會空手而回。事實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顏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會每天查看那些網上商店的最新庫存,確保自己能夠第一時間到實體店試身並購買。她的購物狂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和與男友的關係,因為債台高築而無法為籌備婚禮而儲蓄。為什麼她明明意識到自己購物狂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仍然忍不住繼續瘋狂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