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Simone Biles的退賽告訴我們「有問題也沒關係」

美國體操運動員、四枚奧運金牌得主Simone Biles 在 7 月 27 日宣佈退出東京奧運會體操團體賽決賽項目。她解釋退出比賽的決定是希望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再只顧滿足他人對自己的期望。她承認自己原先想假裝沒有受壓力的影響,讓自己繼續比賽。然而,在面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她最後決定把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放在首位。事實上,Simone Biles對於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抱持開放的態度,並沒有選擇逃避。在Simone Biles的童年時期,因為母親有吸毒和酗酒的習慣,以及多次被監禁,令她在經歷不少創傷。由於體操訓練會使她的身形變得臃腫,因此她在學校受到不少同學的欺負和嘲笑。此外,她也是一名專注力失調多動症(ADHD)的患者,需要透過服用藥物來處理相關的問題。對於她退出比賽,你會如何評價她的決定?到底在奧運會上贏得金牌比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嗎?

在一個重視成功和名氣的世界裡,有些人儘管心理健康受到明顯的影響,也會選擇繼續面對高壓的情況。各種工作和家庭問題令人們往往在面對巨大壓力下導致成癮問題,或是患上抑鬱症、焦慮症等其他心理健康問題。例如,一位經歷童年創傷和患有社交焦慮的銀行家,傾向強迫自己在工作中表現得十分外向,積極參與各種社交活動。由於童年的創傷未獲得解決,他在進行社交活動時一直承受極高的壓力。結果,他飽受精神病的病徵困擾,最後更患上抑鬱症。在進行治療精神病和抑鬱症的過程中,他只能夠維持低於正常工作水平的表現,而且拒絕出席任何社交活動。因為他的同事不知道他有心理健康問題,所以誤以為他缺乏動力和有反社會的傾向。在另一個例子中,一名女兒在分開二十年後與生父重逢,拒絕定期與對方會面,原因是她認為父親缺乏責任感和十分自私。可是,她的其他家人不知道這位女兒承受不了自己的悲傷、憤怒和失望,不停批評她冷血無情。

在上述的三個例子中,我們可能會發現並非所有人都會理解自己優先照顧心理健康的決定,沒有極力爭取成為一個成功和受歡迎的人。儘管如此,我們仍然需要成為照顧自己的內在父母,相信自己能夠作出正確的選擇來提升生活幸福感。為了培養充滿智慧的內在父母,我們需要持續地照顧自己的需求。有時候,我們要學懂拒絕一些邀請或職責。當我們因為某些義務而感到不知所措和承受莫大壓力時(譬如是接受工作項目上的挑戰),也要相信自己的直覺和設立界限來保護心理健康。事實上,在面對高壓的情況時退下來和承認自己承受不了,讓他人知道自己的局限性或弱點並不可恥。在某些時候,讓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也許不是一件好的事情,但是我們有需要與他人建立適當的界限和拒絕別人。在這些情況下,我們要有心理準備經歷被他人誤解,選擇接受被誤解的事實,並堅定保護自己的幸福。

每個人都需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像父母悉心照顧童年時期的孩子一樣。對於很多有童年創傷經歷的人來說,他們在兒時缺乏父母妥善的照顧,生理和情感需求未獲滿足。一個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成年人需要成為自己的父母,重視自己的自我價值。要照顧自己生理和情感上的需求,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同時分辨什麼是適合自己和什麼是不適合自己,才能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事實上,我們不需要在別人面前保持完美的一面,也無需刻意滿足別人的期望。當你認為自己有情緒問題的時候,不妨對自己說一句「這也是沒關係的」。

當我們面對問題時,可以選擇暫時退出以便好好照顧自己。其後,我們便可以重新返回並面對那些我們想面對的挑戰。在2021年8月3日,Simone Biles重返東京奧運會,更在平衡木決賽中獲得銅牌,恭喜Simone Biles!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我們作出的判斷與「現實」之間的相對性

我們在生活中都無可避免地面對各種各樣的損失,例如是失去所愛的人、工作,甚至是健康的體魄,這些損失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和經歷十分複雜的情緒。有時候,我們會質疑為什麼自己需要面對這些損失,渴望找出背後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們也會難以接受自己面對失去的事實,並且飽受折磨經歷哀傷的過程。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上面對的損失不只局限於真正失去自己重視的人或事物。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現實」超出自己的預期或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時,我們也有機會面臨損失。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發現那位似乎看中她的男同事原來是一位好色之徒,而且非常擅於操控他人,她因此而感到非常沮喪。當覺察到這一點後,她為自己曾長期與這位男同事建立曖昧關係,並渴望有進一步的發展而經歷了悲痛的過程。除了悲傷,她的內心也充滿憤怒,不斷質問自己為什麼被困於這段曖昧關係中這麼久,自己卻無法意識到「現實」。但問題是,「到底什麼是現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