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Simone Biles的退賽告訴我們「有問題也沒關係」

美國體操運動員、四枚奧運金牌得主Simone Biles 在 7 月 27 日宣佈退出東京奧運會體操團體賽決賽項目。她解釋退出比賽的決定是希望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再只顧滿足他人對自己的期望。她承認自己原先想假裝沒有受壓力的影響,讓自己繼續比賽。然而,在面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她最後決定把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放在首位。事實上,Simone Biles對於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抱持開放的態度,並沒有選擇逃避。在Simone Biles的童年時期,因為母親有吸毒和酗酒的習慣,以及多次被監禁,令她在經歷不少創傷。由於體操訓練會使她的身形變得臃腫,因此她在學校受到不少同學的欺負和嘲笑。此外,她也是一名專注力失調多動症(ADHD)的患者,需要透過服用藥物來處理相關的問題。對於她退出比賽,你會如何評價她的決定?到底在奧運會上贏得金牌比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嗎?

在一個重視成功和名氣的世界裡,有些人儘管心理健康受到明顯的影響,也會選擇繼續面對高壓的情況。各種工作和家庭問題令人們往往在面對巨大壓力下導致成癮問題,或是患上抑鬱症、焦慮症等其他心理健康問題。例如,一位經歷童年創傷和患有社交焦慮的銀行家,傾向強迫自己在工作中表現得十分外向,積極參與各種社交活動。由於童年的創傷未獲得解決,他在進行社交活動時一直承受極高的壓力。結果,他飽受精神病的病徵困擾,最後更患上抑鬱症。在進行治療精神病和抑鬱症的過程中,他只能夠維持低於正常工作水平的表現,而且拒絕出席任何社交活動。因為他的同事不知道他有心理健康問題,所以誤以為他缺乏動力和有反社會的傾向。在另一個例子中,一名女兒在分開二十年後與生父重逢,拒絕定期與對方會面,原因是她認為父親缺乏責任感和十分自私。可是,她的其他家人不知道這位女兒承受不了自己的悲傷、憤怒和失望,不停批評她冷血無情。

在上述的三個例子中,我們可能會發現並非所有人都會理解自己優先照顧心理健康的決定,沒有極力爭取成為一個成功和受歡迎的人。儘管如此,我們仍然需要成為照顧自己的內在父母,相信自己能夠作出正確的選擇來提升生活幸福感。為了培養充滿智慧的內在父母,我們需要持續地照顧自己的需求。有時候,我們要學懂拒絕一些邀請或職責。當我們因為某些義務而感到不知所措和承受莫大壓力時(譬如是接受工作項目上的挑戰),也要相信自己的直覺和設立界限來保護心理健康。事實上,在面對高壓的情況時退下來和承認自己承受不了,讓他人知道自己的局限性或弱點並不可恥。在某些時候,讓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也許不是一件好的事情,但是我們有需要與他人建立適當的界限和拒絕別人。在這些情況下,我們要有心理準備經歷被他人誤解,選擇接受被誤解的事實,並堅定保護自己的幸福。

每個人都需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像父母悉心照顧童年時期的孩子一樣。對於很多有童年創傷經歷的人來說,他們在兒時缺乏父母妥善的照顧,生理和情感需求未獲滿足。一個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成年人需要成為自己的父母,重視自己的自我價值。要照顧自己生理和情感上的需求,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同時分辨什麼是適合自己和什麼是不適合自己,才能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事實上,我們不需要在別人面前保持完美的一面,也無需刻意滿足別人的期望。當你認為自己有情緒問題的時候,不妨對自己說一句「這也是沒關係的」。

當我們面對問題時,可以選擇暫時退出以便好好照顧自己。其後,我們便可以重新返回並面對那些我們想面對的挑戰。在2021年8月3日,Simone Biles重返東京奧運會,更在平衡木決賽中獲得銅牌,恭喜Simone Biles!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