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13 週年的反思——無止境的蛻變

當我回顧自己成為臨床心理學家二十年的歷程,我發現自己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道路和方式不斷地發展成長。今天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三週年,回望過去,這趟旅程充滿各種的挑戰和祝福。我在遇到的數千位求助人身上學到不少有關人生的種種,他們讓我學會謙卑和靈活性。正正因為他們每個人都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我亦逐漸了解到心理治療的確揉合了科學和藝術的元素。我作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一方面是受專業培訓後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來為他人進行心理治療。另一方面,基於每個人的獨特性,我需要學習心理治療的藝術,就是以靈活和具創造性的方式來進行。事實上,沒有單一類型的心理治療能夠滿足每個求助者的需求。也就是說,在心理治療中,沒有一種方法能夠適合所有人,因為求助者的需要都是多樣化的。

另外,我從求助者的身上學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真實的本性。例如,那些內向性較強的客戶如果要改變成為一個非常擅於交際的人,往往只會適得其反。即使現今社會不少人非常重視交際和渴望擁有更多的社交網絡,但是事實上並沒有對與錯之分。「對」或「錯」是相對的,取決於一個人在特定時間的觀點。有見及此,心理治療師需要保持謙卑。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師,我並不會認為自己總是對的。有時候,我需要練習提升自己韌性和柔軟度,才能讓自己平靜下來。社會上普遍可能會認為臨床心理學家是權威的代表,但是有時候抱著相反的看法,才能成為一個謙卑的學習者,獲得內心的平靜。當然,我仍然需要於成為一名專業的臨床心理學家和願意在生活虛心學習的人之間尋求平衡。

在我過去二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我還了解到心理治療的結果取決於不同的因素。毋庸置疑,心理治療師的專業態度和個人質素是非常重要。然而,求助人的動機、投放於心理治療的時間,以及外部環境壓力都會對心理治療的結果發揮作用和影響。因此,我學習順其自然地擁抱求助人在治療的過程中遇到的任何事情。事實上,心理治療的結果取決於宇宙萬物中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的作用。

臨床心理學家的執業與我們所有人學習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相類似,我們需要明白自己會根據內部和外部環境不斷發展和變化。而可以確定的一件事是,我們只要憑著謙遜和耐心,便可以逐漸演變成自己真實的本性。這樣,無論我們在生活中追求什麼專業或角色,都能保持平靜。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