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研究指出,美國有超過60%的成年人曾經在兒童時期至少經歷過一次童年不良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童年不良經歷包括身體上、情感上或性虐待、對身體照顧和情感的忽視、在家中目睹暴力的畫面、嚴重的精神疾病或濫用藥物。除此之外,研究也指出接近25%的成年人(很有可能被低估了)曾經歷了三個或更多的童年不良經歷。

童年不良經歷帶來的後果會因人而異,有些成年人可能會有輕度的焦慮和困擾,但亦能過著正常的生活;有些成年人則可能受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困擾,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患有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典型症狀包括經歷情緒重現、長期感到羞辱、自我遺棄、內在批判和社交焦慮。情緒重現所指的是兒童時期受創傷的強烈情緒突然回歸。例如,我的其中一個求助人在與一群人或熟悉的朋友參與正常的社交聚會時,會突然感到恐懼和不知所措。

即使電影《天能》中的演算機是純屬虛構,但從童年不良經歷中逆轉走出來是有可能的。心理治療能夠幫助那些曾經因童年不良經歷而受創傷的人,例如減少內在批判、為失去一個「不錯」的童年而哀傷、處理被壓抑的情緒,以及靜觀為基礎的治療等等。除此之外,如果那個成年人有幸與關心他的伴侶發展良好的親密的關係,那就能夠充當《天能》中的演算法,逆轉被父母虐待的傷害。正如電影其中一個角色說:「你必須開始以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透過新的滋養和充滿愛的關係,人們可以開始以新的視角看待人際關係,從童年不良經歷中造成的傷害中康復過來。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那些擁有高功能的成年求助人大多都會否定自己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別人並不相信自己已經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或家庭生活美滿的同時,仍然會遭受內在的痛苦。他們可能會感到絕望,認為沒有人了解自己(甚至那些精神健康專業人士也不能理解他們),傾向不向他人談及自己兒時的創傷經歷,所以更不用說逆轉童年不良經歷所受的傷害。我想說的是,對於那些因童年不良經歷而遭受內在痛苦的人來說,有一種不算最完美和最完整的「演算機」是可以使用的。 電影中的其中一句說話讓我感動——「發生過的事情,已經發生。」這意味著我們絕對不能刪除童年不良經歷,但是我們有可能以新的方式看待它,並從當中的傷害康復過來。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

我是誰? 我是一個患病的人嗎? 我能夠以自己的職業定義自己嗎 ? 抑或我只是在家庭中所擔當的角色?

當你在一個社交場合遇到一群陌生人時,你會如何向他們介紹自己?如果是一個與工作相關的活動,你可能會告訴這些陌生人你的職業和工作內容。如果是一個由你的朋友所舉辦的社交聚會,你可能會向其他人談及一些家庭的趣事,介紹一下自己在家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是母親或妻子)。你也可能會向他們提及自己是從哪一所大學畢業,並發現陌生人當中有人和你畢業於同一所大學。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會告訴對方一些與自己的身分認同相關的資訊,包括我們所做的事情或在不同場合擔當的角色。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有機會以自己所患的疾病(譬如是某種的精神病患)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並可能因此而感到羞恥。

心理治療與輔導有什麼分別?

近年,鑑於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尋求心理服務的人愈來愈多。當人們尋求協助時,他們可能會難以區分心理治療和輔導服務。有些人會因此而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應該是尋求輔導員還是臨床心理學家的幫助。事實上,輔導和心理治療並不能以非黑即白來區分,因為兩者的專業能力是有重疊的地方。有時候,心理治療與輔導這兩個術語甚至可以互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