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認識迴避型人格連續體健康的一面

我們有機會在工作場合或社交圈子中遇上一些喜歡獨處又很少出席集體聚會的人。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長得很帥氣亦非常聰穎,但是他很少答應同事的午餐聚會邀請,總是在情感上疏遠他人。事實上,即使他偶爾會接受同事的邀約出席某些社交場合,卻往往會找藉口很早就離開,再也沒有回到群體中。他過著神秘的生活,下班後不太會與同事聯繫。在工作上,他表現得非常專業,於他所屬的領域可算是一位能幹的專家。他有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不論工作多繁忙亦會與他們定期相聚,並享受有他們陪伴的時光。然而,他對結識新朋友往往都感到猶豫。當他的兩位好朋友建議他使用交友程式結識新朋友時,他立即拒絕作出嘗試。在現實生活中,他為生活感到知足,亦擁有不少嗜好。我的這位求助人喜歡攝影和繪畫,更不時在網上舉辦匿名的虛擬展覽。鑑於他的高功能和穩定的心理健康,你會認為他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嗎?

迴避型人格的人有機會透過多種形式呈現出來,當中每個人迴避社交的程度也不一樣。在迴避型人格的連續體中,有些人是具備這種人格的特質,有些人則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以上我所提及的求助人可能只是展現出迴避型人格的風格,而非出現病態的行為表現,我們可以視他處於連續體中健康的一端。從人際交往方面來看,處於不健康一端的人對於別人的拒絕極為敏感,他們不願意參加任何社交活動,除非他們能夠肯定自己是受歡迎的。對於那些處於較健康一端的人,他們只是比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敏感,但仍然能夠在有需要時參與社交聚會,也能夠表現出良好的社交技巧。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會在社交場合過度沉默寡言,由於害怕受到負面評價,他們甚少會向別人表達自己,這些可能被視為有問題的。另一邊廂,在更健康的一端,具有這種性格特質的人某程度上願意與他人分享,只不過表現得較為矜持和自我約束。

對於那些患上這種人格障礙的人可能沒有任何朋友,完全迴避那些需要人際交往的活動,他們還有機會誇大從事日常活動以外的活動時需要面對的潛在危險。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具備這種風格的人也會擁有親密朋友,但他們傾向參與那些能夠獨自進行的活動。事實上,他們只是對自己日常的作息和習慣顯得更加自在,因為他們喜歡過著更有確定性的生活。要區分那些是處於非健康狀態的人,其中一點是他們往往在工作上和社交生活中功能較弱,亦難以從事有意義的任務和投入愛好。 對於那些更健康的人來說,他們能夠在工作和不同的喜好中維持高功能水平。有時候,他們也可能對參與新的活動感興趣,並樂在其中。

由於人們習慣把不太擅於交際或看起較為孤獨的人歸類為患上精神病或人格障礙,因此我們需要多加留意自己是否有過度病態化他人的傾向。事實上,我們需要接受這樣的一個事實,就是人類是充滿多樣性,在選擇人際交往方式上有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對於那些偏向需要很多私人空間和從事相對較少社交活動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他們健康的個人選擇。擁抱人類的多樣性及互相尊重對我們每一個人也非常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麼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只是單純地聊天嗎?

儘管尋求心理治療服務在香港變得愈來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麼是心理治療。許多人都會對心理治療有疑問,例如「為什麼我需要付款給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與朋友討論自己的問題又是否達到一樣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療我的抑鬱症和焦慮症嗎?」;「是不是只有瘋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要解答以上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心理治療不是什麼。

苦難的兩枝箭

每個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無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傷的心理痛苦。相信沒有人會否定他們曾經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經歷。為什麼有些人在經歷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時顯得如此平靜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卻在面對痛苦時變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擁抱無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過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診斷患病前也一直恆常地規鍛煉身體。四十多歲的她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事業,亦沒有太多的工作壓力,患上癌症是的確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療的過程為她帶來不少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令她變得虛弱,體重亦明顯減輕,身體出現惡化的情況。經過多個月以來的治療,她的情況得以舒緩,可以逐漸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緩後,她覺得新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她還認為自己因為患病而變成一個有缺陷的人,經歷無比的沮喪。由於她可能無法回復以往豐富而積極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恥。此外,即使與腫瘤科的醫生會面跟進情況,亦會讓她經歷高水平的焦慮。事實上,患上癌症後的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時光無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過上往日的生活,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靜的心態來接納和適應這個新的「自我」?她要怎樣做才能繼續過著快樂和滿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