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認識迴避型人格連續體健康的一面

我們有機會在工作場合或社交圈子中遇上一些喜歡獨處又很少出席集體聚會的人。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長得很帥氣亦非常聰穎,但是他很少答應同事的午餐聚會邀請,總是在情感上疏遠他人。事實上,即使他偶爾會接受同事的邀約出席某些社交場合,卻往往會找藉口很早就離開,再也沒有回到群體中。他過著神秘的生活,下班後不太會與同事聯繫。在工作上,他表現得非常專業,於他所屬的領域可算是一位能幹的專家。他有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不論工作多繁忙亦會與他們定期相聚,並享受有他們陪伴的時光。然而,他對結識新朋友往往都感到猶豫。當他的兩位好朋友建議他使用交友程式結識新朋友時,他立即拒絕作出嘗試。在現實生活中,他為生活感到知足,亦擁有不少嗜好。我的這位求助人喜歡攝影和繪畫,更不時在網上舉辦匿名的虛擬展覽。鑑於他的高功能和穩定的心理健康,你會認為他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嗎?

迴避型人格的人有機會透過多種形式呈現出來,當中每個人迴避社交的程度也不一樣。在迴避型人格的連續體中,有些人是具備這種人格的特質,有些人則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以上我所提及的求助人可能只是展現出迴避型人格的風格,而非出現病態的行為表現,我們可以視他處於連續體中健康的一端。從人際交往方面來看,處於不健康一端的人對於別人的拒絕極為敏感,他們不願意參加任何社交活動,除非他們能夠肯定自己是受歡迎的。對於那些處於較健康一端的人,他們只是比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敏感,但仍然能夠在有需要時參與社交聚會,也能夠表現出良好的社交技巧。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會在社交場合過度沉默寡言,由於害怕受到負面評價,他們甚少會向別人表達自己,這些可能被視為有問題的。另一邊廂,在更健康的一端,具有這種性格特質的人某程度上願意與他人分享,只不過表現得較為矜持和自我約束。

對於那些患上這種人格障礙的人可能沒有任何朋友,完全迴避那些需要人際交往的活動,他們還有機會誇大從事日常活動以外的活動時需要面對的潛在危險。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具備這種風格的人也會擁有親密朋友,但他們傾向參與那些能夠獨自進行的活動。事實上,他們只是對自己日常的作息和習慣顯得更加自在,因為他們喜歡過著更有確定性的生活。要區分那些是處於非健康狀態的人,其中一點是他們往往在工作上和社交生活中功能較弱,亦難以從事有意義的任務和投入愛好。 對於那些更健康的人來說,他們能夠在工作和不同的喜好中維持高功能水平。有時候,他們也可能對參與新的活動感興趣,並樂在其中。

由於人們習慣把不太擅於交際或看起較為孤獨的人歸類為患上精神病或人格障礙,因此我們需要多加留意自己是否有過度病態化他人的傾向。事實上,我們需要接受這樣的一個事實,就是人類是充滿多樣性,在選擇人際交往方式上有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對於那些偏向需要很多私人空間和從事相對較少社交活動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他們健康的個人選擇。擁抱人類的多樣性及互相尊重對我們每一個人也非常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