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認識迴避型人格連續體健康的一面

我們有機會在工作場合或社交圈子中遇上一些喜歡獨處又很少出席集體聚會的人。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長得很帥氣亦非常聰穎,但是他很少答應同事的午餐聚會邀請,總是在情感上疏遠他人。事實上,即使他偶爾會接受同事的邀約出席某些社交場合,卻往往會找藉口很早就離開,再也沒有回到群體中。他過著神秘的生活,下班後不太會與同事聯繫。在工作上,他表現得非常專業,於他所屬的領域可算是一位能幹的專家。他有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不論工作多繁忙亦會與他們定期相聚,並享受有他們陪伴的時光。然而,他對結識新朋友往往都感到猶豫。當他的兩位好朋友建議他使用交友程式結識新朋友時,他立即拒絕作出嘗試。在現實生活中,他為生活感到知足,亦擁有不少嗜好。我的這位求助人喜歡攝影和繪畫,更不時在網上舉辦匿名的虛擬展覽。鑑於他的高功能和穩定的心理健康,你會認為他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嗎?

迴避型人格的人有機會透過多種形式呈現出來,當中每個人迴避社交的程度也不一樣。在迴避型人格的連續體中,有些人是具備這種人格的特質,有些人則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以上我所提及的求助人可能只是展現出迴避型人格的風格,而非出現病態的行為表現,我們可以視他處於連續體中健康的一端。從人際交往方面來看,處於不健康一端的人對於別人的拒絕極為敏感,他們不願意參加任何社交活動,除非他們能夠肯定自己是受歡迎的。對於那些處於較健康一端的人,他們只是比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敏感,但仍然能夠在有需要時參與社交聚會,也能夠表現出良好的社交技巧。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會在社交場合過度沉默寡言,由於害怕受到負面評價,他們甚少會向別人表達自己,這些可能被視為有問題的。另一邊廂,在更健康的一端,具有這種性格特質的人某程度上願意與他人分享,只不過表現得較為矜持和自我約束。

對於那些患上這種人格障礙的人可能沒有任何朋友,完全迴避那些需要人際交往的活動,他們還有機會誇大從事日常活動以外的活動時需要面對的潛在危險。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具備這種風格的人也會擁有親密朋友,但他們傾向參與那些能夠獨自進行的活動。事實上,他們只是對自己日常的作息和習慣顯得更加自在,因為他們喜歡過著更有確定性的生活。要區分那些是處於非健康狀態的人,其中一點是他們往往在工作上和社交生活中功能較弱,亦難以從事有意義的任務和投入愛好。 對於那些更健康的人來說,他們能夠在工作和不同的喜好中維持高功能水平。有時候,他們也可能對參與新的活動感興趣,並樂在其中。

由於人們習慣把不太擅於交際或看起較為孤獨的人歸類為患上精神病或人格障礙,因此我們需要多加留意自己是否有過度病態化他人的傾向。事實上,我們需要接受這樣的一個事實,就是人類是充滿多樣性,在選擇人際交往方式上有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對於那些偏向需要很多私人空間和從事相對較少社交活動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他們健康的個人選擇。擁抱人類的多樣性及互相尊重對我們每一個人也非常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