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與不成熟的父母欠缺界限,有可能令人難以培養健康的成人關係

在我的臨床治療中,很多求助人都向我報告他們的父母一點也不成熟,無法為自己提供情感支援和指導。那些求助人可能未曾想過自己的父母是不成熟,因為父母在他們童年時期為自己提供了安穩的住所、足夠的食物和教育。然而,隨著他們日漸成長,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自信心非常低,以及自我形象非常差。此外,他們還會覺得自己的人際關係無法令人滿意,甚至是一種負擔。

譬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雖然已經快三十歲了,他的媽媽仍然侵犯他的隱私。她經常打電話來詢問他身處的位置,並會在週末突然到訪他的家,沒有事前問及他的意見。這位媽媽需要知道兒子工作上的所有細節,甚至要求到他的辦公室拜訪他的上司。當這位求助人嘗試透過不馬上接聽她的電話來設定界線時,她會遷怒於我的求助人,以及使用「冷暴力」來應對。我的求助人無法表達真實的自我,而他的媽媽亦從未反映過他的真實自我,因為這位媽媽很害怕兒子會擁有自己的生活並離棄自己。由於媽媽的不成熟,我的求助人擁有很差的自我形象,而且又不認識真實的自己。他的媽媽無法意識到她實際上有責任幫助我的求助人成為真實的自己。結果,他在人際關係中常常遇到不同的問題。例如,他的朋友只會在需要找人傾訴的時候才聯絡他。他們不會尊重他的界限,在深夜的時分打電話給他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事實上,我的求助人從來沒有以真實的自我來與他的朋友聯繫。因為即使在自己的媽媽面前,他也不是真實的自己。他的媽媽害怕無法控制他,而我的求助人則害怕被家人排斥。

我們需要明白每個人都有必要與他人建立明確的界限,不管是親密的家人和伴侶,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亦需要明白自己不要單單為身邊的人或朋友的情緒負責。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的童年經歷與不成熟父母的關係,有機會擁有一種內化的需求來「取悅」或「拯救」他人,傾向不斷努力地為了追求滿足他人的需求。對於那些曾經與他人建立模糊界限的人來說,如果他們開始與自己的重要人物劃清界線,可能會引起他們的焦慮和不安。事實上,部分的重要人物可能會開始拒絕他們、欺凌他們或排斥他們,藉此作為劃清界限的懲罰。這些重要人物的內心深處,可能會因為失去對我們的控制和被我們遺棄而感到焦慮或恐懼。

為了能夠與他人設立適當的界限,擁有內在覺察力是非常重要,我們需要培養對自己的感受和身體感覺的覺察,以便更容易感受到別人正在侵犯我們的界限或隱私。如果我們的內心感到不安或不適時,我們需要覺察到自己有機會為了「取悅」或「拯救」他人而犧牲自己,為自己增添很多負擔。在這些情況下,我們需要勇敢地說「不」,以及和他們劃清界線。在安全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到舒適和平靜,與對方分享自己的感受,並不會被迫犧牲自己的需要來滿足對方的需求。

如果你一直擁有人際關係界線的問題,以及常常在人際關係中感到不滿意或承受莫大的重擔,你可以尋求臨床心理學家的專業幫助,進行心理治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