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當我們試圖淡化自己的想法時,我們可能陷入存在危機陷阱的循環

某天,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向我提出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假如我們接受自己的想法並非事實,那麼生活還有意義嗎?這位求助人的論點是基於他在討論時所浮現的一個想法:「我需要活在當下,而不去擔心自己的未來。」他指出這個想法不時令他感到非常困惑,並反覆思考自己是否不應該為未來制定計劃。他也難以把自己的想法歸入「想法可能無法反映現實」的類別,因為他未能弄清楚這種想法是否正確。當人們習慣思考自己想法的真實性,通常都會陷入這種循環論證。譬如「我們的思想未必反映現實」這句話,實際上也是一種思想,那是真的嗎?人們可能會對此感到大惑不解,並認為如果我們的言語不能為生活導航,生活將可能變得毫無意義。

為了解決這道難題,我們需要明白腦海中的想法有機會無法理解生活和環境的複雜性。實際上,事情是具備連續性的,我們需要減少以二分法的思維模式來思考。就如那些與道德行為相關的想法在某些情況下看起來也不一定非黑即白。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對親密的人誠實」的想法似乎是正確的。但是在某些特別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因為同情的緣故而對親人說謊。例如,我們或許需要向年邁的祖母撒謊,在她病重的時候不告訴她最年幼的兒子突然離世的消息。

事實上,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對自身的價值觀和本性擁有透徹的理解,這樣才能幫助我們選擇如何在生活中作出行動。也就是說,我們的想法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它們可能是真的,亦有可能不是。它們可能適合我們的決策,也有可能不適合。以「我要活在當下,不去為未來擔憂」這個想法為例,實際上取決於我們正身處的環境和個人價值觀。在我們與家人共進晚餐時,我們可能會因為對他們的重視而專注地一起享受美食,並進行有意義的對話。但如果我們正在面對業務危機時,就需要制定更好的計劃來確保生計,以及對未來的生活感到憂慮。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仍然可能在制定計劃時活在當下,但是我們同時需要擔憂自己的未來。

我們不需要有一種極端的傾向認為自己需要脫離所有想法來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培養對自我的覺察和理解。透過這樣做,我們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從那些想法中抽離。事實上,我們有時候需要學習脫離一個想法,也需要接受在其他情況下所浮現的念頭。我們需要通過了解自己的價值觀來穩定自己,然後相應地選擇自己作出什麼行動。想法有可能是現實的反映,它有時候非常重要,但有時間可能不太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