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當我們試圖淡化自己的想法時,我們可能陷入存在危機陷阱的循環

某天,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向我提出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假如我們接受自己的想法並非事實,那麼生活還有意義嗎?這位求助人的論點是基於他在討論時所浮現的一個想法:「我需要活在當下,而不去擔心自己的未來。」他指出這個想法不時令他感到非常困惑,並反覆思考自己是否不應該為未來制定計劃。他也難以把自己的想法歸入「想法可能無法反映現實」的類別,因為他未能弄清楚這種想法是否正確。當人們習慣思考自己想法的真實性,通常都會陷入這種循環論證。譬如「我們的思想未必反映現實」這句話,實際上也是一種思想,那是真的嗎?人們可能會對此感到大惑不解,並認為如果我們的言語不能為生活導航,生活將可能變得毫無意義。

為了解決這道難題,我們需要明白腦海中的想法有機會無法理解生活和環境的複雜性。實際上,事情是具備連續性的,我們需要減少以二分法的思維模式來思考。就如那些與道德行為相關的想法在某些情況下看起來也不一定非黑即白。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對親密的人誠實」的想法似乎是正確的。但是在某些特別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因為同情的緣故而對親人說謊。例如,我們或許需要向年邁的祖母撒謊,在她病重的時候不告訴她最年幼的兒子突然離世的消息。

事實上,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對自身的價值觀和本性擁有透徹的理解,這樣才能幫助我們選擇如何在生活中作出行動。也就是說,我們的想法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它們可能是真的,亦有可能不是。它們可能適合我們的決策,也有可能不適合。以「我要活在當下,不去為未來擔憂」這個想法為例,實際上取決於我們正身處的環境和個人價值觀。在我們與家人共進晚餐時,我們可能會因為對他們的重視而專注地一起享受美食,並進行有意義的對話。但如果我們正在面對業務危機時,就需要制定更好的計劃來確保生計,以及對未來的生活感到憂慮。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仍然可能在制定計劃時活在當下,但是我們同時需要擔憂自己的未來。

我們不需要有一種極端的傾向認為自己需要脫離所有想法來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培養對自我的覺察和理解。透過這樣做,我們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從那些想法中抽離。事實上,我們有時候需要學習脫離一個想法,也需要接受在其他情況下所浮現的念頭。我們需要通過了解自己的價值觀來穩定自己,然後相應地選擇自己作出什麼行動。想法有可能是現實的反映,它有時候非常重要,但有時間可能不太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以中庸之道來尋找「我是誰」

也許很多人在一生中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在我的求助人當中,不論是青少年、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卻不知道答案。我的職業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別人對我外表的評價來定義自己?抑或我腦海裏的思想就是我?

照顧我們的內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購物狂,即使已經負債纍纍,仍然無法控制自己購物的衝動。她幾乎每天午飯時間都會去購物,並經常沉迷瀏覽網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裝、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場,都會有所收穫,絕對不會空手而回。事實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顏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會每天查看那些網上商店的最新庫存,確保自己能夠第一時間到實體店試身並購買。她的購物狂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和與男友的關係,因為債台高築而無法為籌備婚禮而儲蓄。為什麼她明明意識到自己購物狂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仍然忍不住繼續瘋狂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