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當你在目前的工作中承受沉重的工作量、受到職場欺凌和面對很多不合理的要求,並因此而感到陷入困境時,該如何是好?

儘管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是當今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但仍然有不少人覺得自己被困於工作中,因工作量和人際關係問題而承受巨大的壓力。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任職於一間跨國公司,她告訴我她的工作量重得不可理喻。她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三時,隔天早上七時又再回到辦公室繼續工作。她一直承受著莫大的壓力,她的直屬上司對她的負擔幾乎沒有同情心,更不斷地向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以達到公司的目標。我的求助人不但要盡力滿足上司要求,還要管理七位團隊成員,當中部分成員工作態度惡劣,時常表現得非常不合作。除了面對使人透不過氣的工作量和無理的工作要求,她還遇上辦公室的政治和貶低女性等職場問題。每當她升職或獲得巨額獎金時,就會被男同事嘲笑她必定是和高級主管睡在一起才得到「優待」。另外,她還經常遭受同事們暗示她不要有生育的打算。她也曾親眼目睹那些有小孩的女同事被邊緣化並且進一步受到欺凌。然而,她覺得自己被困於目前這份工作,因為她需要在經濟上支持她的父母和兄弟姊妹。她希望能夠盡快儲存足夠的金錢提早退休,這樣就能夠不再在這種有毒的工作環境中工作。面對現在的處境,她能夠做些什麼?

上述我的求助人所面對的情況可能有極端。事實上,如果我們遇上類似的情況,比如是工作量大,或是上司不斷提出無理的要求,我們需要知道自己的極限並果斷地說「不」。當我們因為繁重的工作而手足無措時,需要客觀地看待相關的情況。我們需要告訴自己,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軟弱無能。實際上,這可能正反映公司人手不足的問題。我們又可能會擔心假若我們因工作量問題與上司設立界線,就會因受到批判而影響事業上的發展。但是,假如我們不說出自己的限制,那麼當交付給我們的任務結果不如預期時,就可能會歸咎於我們的能力不足或無能。這樣,我們也有機會在工作上遇上類似的風險。當我們試圖表現得意志堅定時,需要明確及直接地表達對所分配不合理的工作量的擔憂。有時候,我們需要與上司或其他同事交涉和妥協,以分擔公司繁重的整體工作量。對我們來說,在會議上保持冷靜,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擔憂尤其重要。我們需要明白,公司的相關情況並不一定能夠在短時間有所改變。

如果我們在工作環境中受到欺凌,可能不太願意告訴別人,因為擔心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然而,保持沉默只會讓我們感到更加孤立,亦使欺凌者得逞和得到更多的權力。有見及此,我們需要獲得一些支援。假如我們覺得人力資源部能夠提供協助,可以選擇向該部門報告相關的情況。除此之外,向輔導員或臨床心理學家尋求專業協助亦有助於處理與被欺凌相關的負面情緒,包括悲傷、焦慮、恐懼、羞恥和尷尬等。事實上,有時候要改變公司內的女性貶抑文化是不可能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看看我們能做些什麼,以便重新獲得一些控制感。譬如,我的求助人可以選擇進行徹底的規劃,為離開當前公司儲足夠的金錢。在實現儲蓄計劃的期間,她仍然需要留在現在的公司,可能需要與其他不會欺凌她的同事建立正向關係。通過與某些同事結盟和發展社交關係,她更有機會感受到支持。由於她開始計劃在將來離開公司,她重新獲得了控制感,也是決定奪走欺凌者欺負她的機會。 對我們來說,在財務狀況安穩和實現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儘管並非每個人都能夠幸運地在一間擁有健康文化的公司工作,員工的福祉和幸福感可能不獲重視,但是我們可以在工作環境中可以尋求一定程度的控制來照顧我們的身心健康。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