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產生慾望是一件我們應該要避免的壞事嗎?

從美味的食物到非凡的成就,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體驗到慾望的牽引力。其中一個能夠展現人們擁有渴望被認可和讚賞的天性的日常例子,就是我們希望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渴望獲得更多的「讚好」。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傾向於嚴厲地批評自己突然產生購買名牌手袋的慾望,她告訴我她最近兩個星期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研究不同的著名設計師所設計的手袋。只要她一有空閒的時間,就會不停地滑手機,搜尋很多有關這些產品的資訊。最近幾天,她找到一個自己夢寐以求的手袋,無法控制自己不想起它。在另一邊廂,她不停批評自己有這樣的慾望,整天壓抑自己的想法。她感到非常不安,因為她為自己貼上了「追求物質主義」的標籤。由於她不願意接受自己擁有這種慾望,她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延遲作出購買的行為。然而,她越壓抑自己的慾望,就越抵擋不住購物的衝動。產生購買名牌手袋的慾望真的是那麼糟糕嗎?

作為人類,我們都渴望快樂、健康和滿足,這是很自然的。根據因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而聞名的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所言,我們每個人也需要食物、性、安全感、認可和自我實現,這些需求對於我們的幸福感、滿意度和生存都攸關重要。從佛語來說,痛苦不是由我們的慾望所造成。真正促使我們感到痛苦的,是因為我們在努力追求慾望後不願意接受當中的無常。例如,一位男士可能選擇不去建立一段親密關係,因為他擔心關係可能會結束,並使他受到傷害。他認為自己對擁有親密關係產生慾望而造成痛苦,於是選擇壓抑它。假如他能夠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他對親密關係的渴望或許會為他帶來既幸福又有意義的生活。事實上,渴望建立親密關係有很多正面的面向,人際關係可能會帶來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我們對無常的執著和不接受。我們害怕失去,因為我們有一種錯覺,認為自己能夠永久擁有任何東西。

當我們對某件事物產生慾望時,如何能夠保持平靜?對我們來說,學習接受一個事實是很重要的,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慾望,這是很自然和正常。在不試圖抑壓自己的慾望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學習觀察它,而非讓它控制我們。譬如,當我那位求助人希望購買著名設計師所設計的手袋,她可以試著觀察自己在搜尋合適的產品時的衝動和不安感。這樣,她或許意識到自己整天都想著購物的事情,出現來來回回的慾望。她可以觀察自己的衝動,並帶著它如滑浪一樣隨它高低起伏。她也許能夠對自己的慾望產生好奇心,探索它背後更深層的需求。仔細想想,她可能發現自己之所以出現這些慾望,也許與她最近遇到那位她非常羨慕的前同事有關。就到這裡,重要的不是她最後決定買還是不買那個手袋,而是她接受生而為人是有慾望,並且有能力觀察內在的自我。

我們需要明白,一個人擁有慾望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負向的一面。有了這種理解,我們也許能夠培養更強的自我覺察並更加靈活地採取行動。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