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產生慾望是一件我們應該要避免的壞事嗎?

從美味的食物到非凡的成就,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體驗到慾望的牽引力。其中一個能夠展現人們擁有渴望被認可和讚賞的天性的日常例子,就是我們希望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渴望獲得更多的「讚好」。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傾向於嚴厲地批評自己突然產生購買名牌手袋的慾望,她告訴我她最近兩個星期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研究不同的著名設計師所設計的手袋。只要她一有空閒的時間,就會不停地滑手機,搜尋很多有關這些產品的資訊。最近幾天,她找到一個自己夢寐以求的手袋,無法控制自己不想起它。在另一邊廂,她不停批評自己有這樣的慾望,整天壓抑自己的想法。她感到非常不安,因為她為自己貼上了「追求物質主義」的標籤。由於她不願意接受自己擁有這種慾望,她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延遲作出購買的行為。然而,她越壓抑自己的慾望,就越抵擋不住購物的衝動。產生購買名牌手袋的慾望真的是那麼糟糕嗎?

作為人類,我們都渴望快樂、健康和滿足,這是很自然的。根據因提出需求層次理論而聞名的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所言,我們每個人也需要食物、性、安全感、認可和自我實現,這些需求對於我們的幸福感、滿意度和生存都攸關重要。從佛語來說,痛苦不是由我們的慾望所造成。真正促使我們感到痛苦的,是因為我們在努力追求慾望後不願意接受當中的無常。例如,一位男士可能選擇不去建立一段親密關係,因為他擔心關係可能會結束,並使他受到傷害。他認為自己對擁有親密關係產生慾望而造成痛苦,於是選擇壓抑它。假如他能夠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他對親密關係的渴望或許會為他帶來既幸福又有意義的生活。事實上,渴望建立親密關係有很多正面的面向,人際關係可能會帶來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我們對無常的執著和不接受。我們害怕失去,因為我們有一種錯覺,認為自己能夠永久擁有任何東西。

當我們對某件事物產生慾望時,如何能夠保持平靜?對我們來說,學習接受一個事實是很重要的,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慾望,這是很自然和正常。在不試圖抑壓自己的慾望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學習觀察它,而非讓它控制我們。譬如,當我那位求助人希望購買著名設計師所設計的手袋,她可以試著觀察自己在搜尋合適的產品時的衝動和不安感。這樣,她或許意識到自己整天都想著購物的事情,出現來來回回的慾望。她可以觀察自己的衝動,並帶著它如滑浪一樣隨它高低起伏。她也許能夠對自己的慾望產生好奇心,探索它背後更深層的需求。仔細想想,她可能發現自己之所以出現這些慾望,也許與她最近遇到那位她非常羨慕的前同事有關。就到這裡,重要的不是她最後決定買還是不買那個手袋,而是她接受生而為人是有慾望,並且有能力觀察內在的自我。

我們需要明白,一個人擁有慾望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負向的一面。有了這種理解,我們也許能夠培養更強的自我覺察並更加靈活地採取行動。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