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沉迷於社交媒體? 抑或沉迷於自我?

毫無疑問,我們大多數人都習慣利用社交媒體應用程式來進行虛擬社交,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繫。不少人會把在社交媒體發佈照片或帖文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成為某種「儀式」,例如在享受美食前要拍下照片和在進行身體鍛練期間拍照展示自己擁有良好的健康習慣。事實上,當我們所發佈的帖文或照片獲得積極的評論和反應時,所帶來的正面回饋能夠強化這些行為,並促使我們不停地在社交平台上發佈自己的生活。每當家人和朋友一次又一次地給予我們正面積極的評價或反應,實際上亦加強了我們對自己正面的看法。隨著時間的過去,我們便會對自己的看法變得更為固定。也就是說,我們有機會把自己定型於我們渴望投射在社交媒體的某個形象。

例如,如果一個人希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認為她是一位「好太太」和「好媽媽」,她可能會透過發佈帖子來實現自己這個願望。當她的家人和朋友多次對她所發佈的帖子或照片作出積極的評價和反應時,她便開始形成自己是一位「好太太」和「好媽媽」的自我意識。事實上,每當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獲得其他人的正面留言或反應時,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就會增加。結果,我們會立刻感到自我感覺良好和興奮。有研究證據表明,這種透過增加大腦多巴胺水平的獎勵性學習是會讓人上癮的。長遠來說,我們只會渴望獲得更多的多巴胺,並無法控制自己不停地追求滿足從帖子中獲得積極評論和反應的衝動。

使用社交媒體來創立或建構「自我」的角色並沒有錯,無可否認,我們在一定的程度上需要建立一種穩定的自我意識。譬如,我們需要有一種健康的看法,希望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我們可以透過發佈健康生活或自己的成就的帖子來告訴家人或朋友有關自己的生活點滴,這除了是平常不過的事情,也是他人建立連繫的其中一種方式。然而,如果我們極端或過度地利用社交媒體來提升自我,便有機會對自我上癮。在極端的情況下,我們的生活可能會變成只為了尋求他人的認可,獲得世界的關注和欽佩。最終,我們可能會在看待「自我」時存在偏見,更有機會地變得自大,誤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很多人類的心理問題都與人們對自我的成癮相關。如果我們渴望全心全意地投入生活和對自我有更客觀的認識,我們可能需要學習不那麼沉迷於專注「自我」。若果我們放棄在社交媒體上創造一個角色展示於他人面前,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豐富和有意義。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更有機會嘗試去體驗和專注於當下的生活。例如,與其在晚餐時專注於創建引人注目的帖文和修葺照片,我們不妨嘗試專注於品嚐眼前的食物。這種把注意力轉向內在的方式有助我們更加覺察真實的自我,而非專注於我們想向他人投射的角色。

當然,為了忠於自己,我們並非要過著沒有任何角色的生活。事實上,我們可以嘗試在獲得他人對自己成就認可的和保持全然覺察地體驗生活之間取得平衡。只要我們時刻牢記著需要客觀地看待自己,不時在社交媒體發佈帖子來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壞處。透過這樣做,我們便不會太過在意自己的成功或失敗,過上真正平靜的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