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的「現實」大多是錯覺,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是很困難的

在一個假設的情景中,我向我的求助人推薦了兩位心理學家。從網站上顯示的個人照片,一位是年約五十歲的中年男子,穿著正式上班服。另一位是大約三十多歲較年輕的女士,照片中所穿的衣服配搭較為休閒。很多人可能會猜想我的求助人會認為那位中年男子在心理治療更具經驗和能力。事實上,上述提及的中年男子是一位剛從輔導學研究院畢業的成熟學生,而較年輕的女士則有超過十年的臨床經驗,並在心理學領域接受過很多專業訓練。鑑於這個事實,這位女士實際上更適合為我的求助人提供更深入的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我們如此容易產生這種可能是錯覺的主觀認知?我們是否真的能夠得知現實?

為了方便,我們被訓練成傾向根據過往的經驗和內在假設來進行感知。這種方式使我們能夠快速地形成一種足夠並有效的認知,以此作為在繁忙世界中的導航。然而,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就越來越難真正看到事物的本質,因為我們有機會過於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感知。這樣,我們就會經常被自己的偏見和成見所困。事實上,不少衝突和誤解可能源於這種缺乏「真正的看見」。我們該如何解決這一種困境?我們如何能在不妥協於感知現實的情況下,仍能於這個忙碌的世界中應付自如和看得更清楚現實?

首先,我們需要承認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即相信自己能夠感知現實的信念。事實上,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並不能真正看到現實的全貌。我們只是在嘗試猜測,以便填補那些我們無法看到的部分。例如,如果我沒有向我的求助人提供上述兩位心理學家的網站,她很有可能只會根據她所獲得的有限資訊(如外貌和年齡)做出偏頗的判斷。考慮到這一點,我們應該保持謙卑和多加注意自己的偏見。

另外,我們亦需要學會避免即時為所見的事物貼上「標籤」。舉例來說,在某個平日下午,我們於街上看到一位穿著休閒服裝並提著裝滿食物的袋子的中年女士時,或許會立刻標籤她是一位家庭主婦。但是,這位中年女士可能是一位著名教授,她享受著自己的假期在晴朗的下午出外購物。你有沒有聽說過一位小提琴家在早上繁忙時間的高峰期於地鐵站內演奏,但卻沒有人認出這位演奏美妙音樂的人就是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家?這個例子說明了我們需要學習的第三點,就是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停下來觀察當下的經歷。當然,這說起來容易或做起來難。當我們在街上走路時,腦海可能總是被一些自己所關心的事情佔據,難以專注於周圍的環境。如果我們能夠學習花多點時間於留心外部環境,或許會發現很多被忽視的訊息和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事物。

除了關注外部環境,我們也可以多關注自己的內在活動,當中包括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如果我們能夠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是主觀的,將更有機會放下對這些內在活動反映現實的信念。恆常練習靜觀有助於我們增強對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覺察。透過這樣做,我們就可以學會把思想和個人感受視為內在的經驗,而不過度賦予它們意義。

就讓我們謙虛地看待這個世界和我們的外部環境,盡量避免把自己的偏見和成見帶進它們。這種做法是值得我們去嘗試的,因為它能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亦能為全人類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