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現實」大多是錯覺,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是很困難的
在一個假設的情景中,我向我的求助人推薦了兩位心理學家。從網站上顯示的個人照片,一位是年約五十歲的中年男子,穿著正式上班服。另一位是大約三十多歲較年輕的女士,照片中所穿的衣服配搭較為休閒。很多人可能會猜想我的求助人會認為那位中年男子在心理治療更具經驗和能力。事實上,上述提及的中年男子是一位剛從輔導學研究院畢業的成熟學生,而較年輕的女士則有超過十年的臨床經驗,並在心理學領域接受過很多專業訓練。鑑於這個事實,這位女士實際上更適合為我的求助人提供更深入的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我們如此容易產生這種可能是錯覺的主觀認知?我們是否真的能夠得知現實?
為了方便,我們被訓練成傾向根據過往的經驗和內在假設來進行感知。這種方式使我們能夠快速地形成一種足夠並有效的認知,以此作為在繁忙世界中的導航。然而,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就越來越難真正看到事物的本質,因為我們有機會過於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感知。這樣,我們就會經常被自己的偏見和成見所困。事實上,不少衝突和誤解可能源於這種缺乏「真正的看見」。我們該如何解決這一種困境?我們如何能在不妥協於感知現實的情況下,仍能於這個忙碌的世界中應付自如和看得更清楚現實?
首先,我們需要承認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即相信自己能夠感知現實的信念。事實上,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並不能真正看到現實的全貌。我們只是在嘗試猜測,以便填補那些我們無法看到的部分。例如,如果我沒有向我的求助人提供上述兩位心理學家的網站,她很有可能只會根據她所獲得的有限資訊(如外貌和年齡)做出偏頗的判斷。考慮到這一點,我們應該保持謙卑和多加注意自己的偏見。
另外,我們亦需要學會避免即時為所見的事物貼上「標籤」。舉例來說,在某個平日下午,我們於街上看到一位穿著休閒服裝並提著裝滿食物的袋子的中年女士時,或許會立刻標籤她是一位家庭主婦。但是,這位中年女士可能是一位著名教授,她享受著自己的假期在晴朗的下午出外購物。你有沒有聽說過一位小提琴家在早上繁忙時間的高峰期於地鐵站內演奏,但卻沒有人認出這位演奏美妙音樂的人就是世界知名的小提琴家?這個例子說明了我們需要學習的第三點,就是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停下來觀察當下的經歷。當然,這說起來容易或做起來難。當我們在街上走路時,腦海可能總是被一些自己所關心的事情佔據,難以專注於周圍的環境。如果我們能夠學習花多點時間於留心外部環境,或許會發現很多被忽視的訊息和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事物。
除了關注外部環境,我們也可以多關注自己的內在活動,當中包括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如果我們能夠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是主觀的,將更有機會放下對這些內在活動反映現實的信念。恆常練習靜觀有助於我們增強對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覺察。透過這樣做,我們就可以學會把思想和個人感受視為內在的經驗,而不過度賦予它們意義。
就讓我們謙虛地看待這個世界和我們的外部環境,盡量避免把自己的偏見和成見帶進它們。這種做法是值得我們去嘗試的,因為它能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亦能為全人類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