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對愉悅感覺的「癮」

不論是社交媒體還是美味的甜點,我們都可能會從不同的渠道渴望獲得更多愉悅的感覺。當我們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布貼文和照片時,或許會更頻繁地檢查我們的帳戶,看看能夠從朋友中獲得多少「反應」。當我們打開一包薯片時,可能會忍不到把整包吃掉。事實上,以上提及的兩個例子或其他類似的情況下,我們都會體驗到愉悅的感覺。有時候,這些感覺並不明顯,以至於我們可能未能覺察它們。如果我們多加留意自己的行為,或者會發現自己傾向於作出更多相同的行為,從而獲得更多愉悅的感覺。例如,當朋友對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內容給予「反應」會引發我們的愉悅感,我們可能會自動化地增加查看社交媒體帳戶的次數,這種自動導航與我們對得到更多愉悅感的本能渴望有關。

從表面來看,通過增加某些行為來獲得愉悅感似乎對我們的福祉帶來益處。譬如,從社交媒體平台中獲得很多正面的「反應」的感覺很好。因此,我們渴望發布有趣的貼文來吸引他人作出更多的回應。如果適度並謹慎地行事,這是一個健康和適當的方法來尋求認可。然而,如果我們缺乏對自己渴望愉悅感覺的覺察,最終可能會發展至成癮問題。

我們怎樣才能更清楚地覺察到自己的渴望呢?透過練習靜觀,我們可以學習增強對自己的情緒的覺察。這樣,我們可能更容易注意到自己不愉悅的感覺。舉例來說,當我們不小心觸碰到一個正燒紅的鍋子並感到疼痛時,會馬上縮開以免經歷更多的痛楚。在這個自動化的過程中,我們會因為痛苦而感到不適。當覺察到自己正經歷愉悅的體驗時,我們可能需要學習對自己渴望這些感受的傾向培養更多的意識。 也就是說,在意識到自己的內心產生任何愉悅的感覺時,我們可以注意它們並承認它們的存在,但不對它們作出反應。例如,當我們享用一包薯片時,可以嘗試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對品嚐薯片所帶來的愉悅感的渴望上。透過注意並承認自己渴望從包裝中拿取更多薯片,我們就可以先停下來,並再選擇是否繼續吃更多。

有時候,由於受到自動化的影響,我們很難注意到自己的渴望及其相關在內心所產生的愉悅感。透過定期進行靜觀練習,我們可以更耐心地提高對關注這些不顯眼的感受的能力。愉悅感對我們來說固然重要,體驗到某種程度的快樂並沒有壞處。這是一個在享受這些愉悅的感覺和過度渴望它們之間尋求平衡的問題。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