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對愉悅感覺的「癮」

不論是社交媒體還是美味的甜點,我們都可能會從不同的渠道渴望獲得更多愉悅的感覺。當我們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布貼文和照片時,或許會更頻繁地檢查我們的帳戶,看看能夠從朋友中獲得多少「反應」。當我們打開一包薯片時,可能會忍不到把整包吃掉。事實上,以上提及的兩個例子或其他類似的情況下,我們都會體驗到愉悅的感覺。有時候,這些感覺並不明顯,以至於我們可能未能覺察它們。如果我們多加留意自己的行為,或者會發現自己傾向於作出更多相同的行為,從而獲得更多愉悅的感覺。例如,當朋友對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內容給予「反應」會引發我們的愉悅感,我們可能會自動化地增加查看社交媒體帳戶的次數,這種自動導航與我們對得到更多愉悅感的本能渴望有關。

從表面來看,通過增加某些行為來獲得愉悅感似乎對我們的福祉帶來益處。譬如,從社交媒體平台中獲得很多正面的「反應」的感覺很好。因此,我們渴望發布有趣的貼文來吸引他人作出更多的回應。如果適度並謹慎地行事,這是一個健康和適當的方法來尋求認可。然而,如果我們缺乏對自己渴望愉悅感覺的覺察,最終可能會發展至成癮問題。

我們怎樣才能更清楚地覺察到自己的渴望呢?透過練習靜觀,我們可以學習增強對自己的情緒的覺察。這樣,我們可能更容易注意到自己不愉悅的感覺。舉例來說,當我們不小心觸碰到一個正燒紅的鍋子並感到疼痛時,會馬上縮開以免經歷更多的痛楚。在這個自動化的過程中,我們會因為痛苦而感到不適。當覺察到自己正經歷愉悅的體驗時,我們可能需要學習對自己渴望這些感受的傾向培養更多的意識。 也就是說,在意識到自己的內心產生任何愉悅的感覺時,我們可以注意它們並承認它們的存在,但不對它們作出反應。例如,當我們享用一包薯片時,可以嘗試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對品嚐薯片所帶來的愉悅感的渴望上。透過注意並承認自己渴望從包裝中拿取更多薯片,我們就可以先停下來,並再選擇是否繼續吃更多。

有時候,由於受到自動化的影響,我們很難注意到自己的渴望及其相關在內心所產生的愉悅感。透過定期進行靜觀練習,我們可以更耐心地提高對關注這些不顯眼的感受的能力。愉悅感對我們來說固然重要,體驗到某種程度的快樂並沒有壞處。這是一個在享受這些愉悅的感覺和過度渴望它們之間尋求平衡的問題。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