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從更廣泛的意義理解香港人身份認同的發展

自1997年以來,香港人面對這個城市不同方面的變化。很多人在思考香港人所面對的事情時,都會問我有關身份及其發展的問題。到底什麼是身份呢?如何能夠概念化一個人在生命中的身份發展?當我們把「香港」稱為自己的家鄉時,可能會透過份享自己的文化或是以獨特的敘事來界定自己是香港人。有些人在面對這個城市中一些可以預見的變化時,可能擔心會因此而影響正在處於不同生活階段的香港人的身份發展。事實上,對於香港人這種特殊身份的改變仍然充滿很多不確定性。如果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研究身份發展的概念,便有機會意識到任何身份發展都存在許多個人上的差異。

香港人除了特別的文化和獨特的敘事外,還可以利用其他方式建立身份認同,以保持生命中自我的連續性和相同性。心理學教授及作家Dan P. McAdams,指出身份發展包括了三大方面。第一方面是人的特質和在生活中所擔當的角色,每個人在社交圈子中都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例如,一名中年人士在工作上是專業人士,回到家中他便同時擔當了丈夫、爸爸和兒子等角色。在履行這些社會角色時,人會向他人展示屬於自己的獨特特質。以上所提及的中年人可能是一位認真、豁達、謙虛的人。我們通過履行社會角色和展示獨特特質,最終能在社會圈子中樹立了聲譽,以獲得地位和並尋求他人對自己的接受。 雖然香港人有著獨一無二的文化和獨特的敘事,但每個香港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在自身的特質和角色上也需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

McAdams所提到身份發展的第二個方面就是人的目標、價值觀和人生計劃。是一個主動的個體,透過不同的目標和計劃致力為未來奮鬥,令生活變得更有意義。事實上,根據臨床和發展心理學家James Marcia的說法,人在整個身份發展的過程中有機會經歷不同的身份狀態。例如,一名青少年可能不斷探索不同的選擇和並未作出明確承諾,處於未定型的狀態。 但是,他可能在三十多歲時發展成定向型的狀態,確立目標、價值觀和人生計劃,為自己許下承諾。然而,這種身份認同狀態未必能夠持續到永遠。 也許他在四十多歲時又回到未定型狀態,再次探索不同的選擇。香港人在面對所有的變化和可預見的轉變時,有機會需要來來回回地尋找自己的目標、價值觀和人生計劃。不同的香港人可能擁有不同的目標、價值觀和人生計劃。當我們發現過去所認同的身份不再適用於目前的情況時,便需要再次探索不同的選擇。

而McAdams就身份發展提及的第三個方面就是生活敘事。我們可以透過創造一個故事來描述自己是如何發展成當前的自我。人生的故事受社會文化和個人信念所影響,然後塑造出不同重要的場景和自傳。例如,兩位不同的香港人會利用不一樣的生活敘事來描述各自在生活中的不同重要的場景和自傳,因此他們會有不同的人生故事來構成他們的身份發展。為了能夠全面作出身份敘事,人需要把生活上的不同事件連繫起來,擴展敘事的內容,而這樣便能解釋了身份會持續地發展。每個香港人都能擴展敘事,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特內容。透過更廣泛的理解,即使我們經歷城市的轉變,每一個人仍然可以因為自己在生活中獨有的重要的場景和自傳來建立屬於自己的敘事身份。

作為香港人,我們都很努力地鞏固一種相同感和連續性來維護自己的身份。事實上,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身份發展可以通過建立社會聲譽、人生目標和價值觀,以及生活敘事來定義。從辯證的角度看,香港人都有著特定的文化和獨特的敘事。與此同時,作為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都會有著不一樣的身份認同發展。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如果我有成人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如何改善我的專注力問題?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生活中無法維持一份穩定的工作。每當我和他談話時,他似乎沒有在聆聽對話中的細節。他難以集中於處理那些枯燥乏味的任務,例如是上司要求他撰寫一份詳細的銷售報告。除此之外,他在執行不同的工作計劃時,未能有系統地處理工作。他的客戶經常抱怨他遲交報告、忘記客戶的要求,以及犯很多粗心大意的錯誤。他被診斷患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ADHD),對於如何管理和調節自己專注力感到十分無助。

我們作出的判斷與「現實」之間的相對性

我們在生活中都無可避免地面對各種各樣的損失,例如是失去所愛的人、工作,甚至是健康的體魄,這些損失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和經歷十分複雜的情緒。有時候,我們會質疑為什麼自己需要面對這些損失,渴望找出背後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們也會難以接受自己面對失去的事實,並且飽受折磨經歷哀傷的過程。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上面對的損失不只局限於真正失去自己重視的人或事物。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現實」超出自己的預期或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時,我們也有機會面臨損失。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發現那位似乎看中她的男同事原來是一位好色之徒,而且非常擅於操控他人,她因此而感到非常沮喪。當覺察到這一點後,她為自己曾長期與這位男同事建立曖昧關係,並渴望有進一步的發展而經歷了悲痛的過程。除了悲傷,她的內心也充滿憤怒,不斷質問自己為什麼被困於這段曖昧關係中這麼久,自己卻無法意識到「現實」。但問題是,「到底什麼是現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