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2022年從一個嶄新的角度來作出自我認同

當我們進行自我介紹的時候,通常都會根據自己的職業、家庭角色或性別來定義自己。對我而言,我是一名已婚的女臨床心理學家。我們傾向以自己對社會作出貢獻或維持生計的工作來為自己的身份作出定義。這樣,我們很容易會被限制或困於自己所認同的角色當中。例如,一位中年的女性可能會認定自己是一名家庭主婦,應該要時刻保持家裡清潔整齊,並且每天都要為家人烹調各種的美食。除此之外,她可能非常重視孩子學業上的成就,因為她認為這是反映自己作為一位母親是否稱職的表現。事實上,對於那些沒有小孩的中年女性來說,她們也有機會因性別的身份認同而被他人評價,而且這是十分常見的。

一名沒有小孩的事業型中年女子可能會因為受到他人的負面評價而產生各種的負面情緒和想法,而她也有機會認同這些情緒和想法,更因為受到不公平的看待而承受莫大的壓力或感到悲傷。當想及社會的主流觀點或規範時,她可能會認為自己沒有小孩是一種缺陷,以不同的負面情緒和想法來定義自己。結果,她可能認為自己是一個患有抑鬱和有缺陷的人。如果在她所屬的社交圈子中大多都是家庭主婦或已為人母的朋友,她可能會對自我發展負面的概念,並選擇疏遠這些朋友和孤立自己。

我們會傾向透過自己的情緒或想法來定義自己,促使自己以狹窄的角度來看待自我和作出自我認同。譬如,上述那位沒有孩子的中年女士可能會認同自己的負面情緒和想法,以此對自我作出負面的定義,導致她對自我產生負面影響。 結果,她難以按照自己的價值觀或渴望實踐的抱負行事,也無法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當她過分擔心別人對她的看法時,限制了自己在事業上的發展和進步。

其中一個我們需要加倍留意的重點是我們並非由自己的想法或情緒來作出定義,而我們的身份也不局限於社會或文化的規限。例如,一名女性的道路不應該僅限於生兒育女和成為家庭主婦。事實上,一名沒有孩子的事業型女性不一定比留在家中照顧小孩的女性缺乏價值和意義。如果我們渴望擁有表達真實的自我和定義自我的自由,便需要採取新的角度來作出自我認同。

假如我們以自己的職業、家庭角色或性別來定義自己時,很有可能會發現這些身份會改變或缺乏穩定性。要讓自己擁有穩定的身份的唯一方法是扮演觀察者或體驗者的角色來看待自己,也就是說,我們的「自我」就是觀察或體驗當下的那個人。例如,在遠足的時候,我們就是那個體驗和欣賞風景的人。而在進食的時候,我們就是那個正在品嚐食物並與朋友相聚的那個人。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的自我意識實際上是我們的經驗中的「背景」。

透過學會跳出刻板的框架,我們便不會以特定的角色、內在的情緒或固定的思維來為自我作出定義,從而發展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可能性。這樣,我們將更有可能按照自身的價值觀來行事,並擁有更多的自由來活出真實的自我。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