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為什麼有些人會更加容易歧視他人或對他人產生偏見?其中一個背後的原因可能是與他的童年時期的創傷有關,導致自我意識水平較低。要建立穩定和紮根的自我意識,就需要在童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牢固的依附關係。處於安全依附關係中的孩子能夠從主要照顧者的反應和反饋中看到自己。同時,孩子在與主要照顧者所建立的關係中學懂了在關係中理解他人的思想。遭受過童年時期創傷的人可能無法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無法擁有充分的自我意識,亦未能與他人保持健康良好的關係。這樣,他或她也有機會難以理解別人的思想或接受他人的觀點。

如果沒有健康的自我意識,一個人可能無法從正面和負面兩個方面來看待自己。他或她有機會不能接受自己的負面特質,並把這些特質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例如,性別偏見或歧視很有可能是一個人無法忍受自己的負面特質投射到另一個性別的人身上。事實上,如果在童年時期未能與主要照顧者發展緊密的依附關係,他成年後就可能無法理解他人的思維有機會與自己的思維不同。結果,這個人有可能會視自己推測對方的意圖和想法為事實,不能意識到對方的觀點、意圖或是想法是可能與自己所想的有所分別的。

要幫助一個傾向把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投射於他人身上的人,其中一個方法是讓這個人體驗牢固的依附關係。在這些關係中,他或她的觀點會被理解,並且了解自己正面和負面的特質,逐漸全面地看待自己,便能夠發展出更健康的自我意識時和覺察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他或她漸漸地可以認識、理解和接受他人的觀點、意圖和想法會與自己不同。結果,他或她便不會再無法忍受或接受自己的某些特質,而且還可以視這些特質屬於自己,不會再投射到他人身上,防止偏見和歧視。

當我們的情感被觸發時,有機會感到憤怒並以投射來歧視他人或是對別人有偏見。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培養自我意識及學習了解別人的觀點,才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這樣,我們便可以看到自己和別人在整體上都具有正面和負面的特質。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