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你是一個高敏感的人嗎? 從研究實證來看,我們需要避免病理化那些於感官刺激上較為敏感的人

你容易被外在的刺激所淹沒嗎?你擁有高於平均水平的同理心嗎?你是否很容易經歷高水平的情緒反應?假如你對以上的問題的回答是「是」的話,你可能具有一種與基因相關的氣質特徵,就是感官處理靈敏度(Sensory Process Sensitivity, SPS)。一般來說,具備這種特徵的人被稱為高敏感的人(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然而,這些人的性格特質可能容易被人誤解,例如他們有機會在五大因素模型問卷(NEO-PI-3)中於神經質得分較高和外向性得分較低而被認為患有某種精神障礙。除此之外,他們的感官處理靈敏度亦有機會令他們更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或抑鬱。事實上,這些心理健康問題某程度上可能與別人對他們所產生的誤解,以及所經歷的刺激和被歧視相關。最新針對高敏感人士的研究結果有些什麼呢?

在2021年,比利時的一群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高敏感人士具備獨有的性格特質。他們在NEO-PI-3的問卷中於體驗開放性和神經質方面得分較高。他們擁有鮮明的想像力,並對生活充滿生動的幻想抱持開放的態度。在獨處的時候,他們往往能夠創造一個有趣的內心世界。除此之外,他們亦懂得欣賞藝術和美感。在情感方面,這些人對於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情緒的接受程度更高。由於內在的豐富性,高敏感人士可能傾向杞人憂天,更容易感到恐懼和焦慮。另外,他們很容易感到內疚、悲傷、絕望和孤獨。另一方面,高敏感人士於外向性方面低於非高敏感人士。特別的是,他們對於需要他人陪伴的偏好較低,傾向主動迴避社交活動帶來的刺激。鑑於這種性格特質,高敏感人士無可避免地被他人誤會,畢竟大部分人都重視外向性和社交人脈網絡。事實上,這些人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所淹沒,並傾向專注於內心的幻想、想像和情感有著更深度的處理。

在另一項研究中,英國坎特伯雷的一位心理學家對高敏感人士的獨特體驗進行調查。該項研究發現這類人一生都在很努力處理他們強烈的情緒,甚至認為自己是個有問題的。有時候,他們可能被錯誤地診斷為患上邊緣型人格障礙。直至開始接觸有關高敏感人士的文獻和研究時,他們才開始意識到自己強烈的情緒體驗並不是病態。研究亦發現所有高敏感人士都比非高敏人士具有更多的同理心。他們理解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祝福,同時也可能是一種詛咒。一方面,他們能夠有效地為有情感需求的人提供產生共鳴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他們很容易被別人的痛苦所影響。正因為擁有這些特殊的特質,高敏感人士需要學習如何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管理個人體驗。他們在研究亦提到他們需要為管理體驗付出巨大的努力。他們分享說,自己能夠與他人建立深層次的聯繫及擁有豐富而深厚的內心世界,實際上是一種幸福。然而,他們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交流和接觸外部世界時很容易被淹沒,這也是一種詛咒。

最近的研究有助我們對高敏感人士有更多的了解,並且對我們消除具有感官處理靈敏度特質的人的污名化尤其重要。對於高敏感人士來說,擁有這些獨特的特質不是令人可恥的事,而且實際上潛藏了不少天賦。鑑於社會對社交互動的需求,高敏感人士需要學會應對不同的經歷。對他們而言,欣賞自己的獨特性並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也很重要。

Reference:

Bröhl A. S., Leeuwen, K.V., Plues, M., et al. (2021). Personality profile of the self-identified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a lay theory approach.  Journa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3(2), 95-104.

Roxburgh, E. C. (2022, August 18). “It’s Like Feeling and Experiencing Everything in HD”: 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of 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劫後重生」如何告訴我們在面對第三波疫情時需要保持韌性?

當我想到香港人在面對第三波疫情時,腦海中不禁浮現出電影「劫後重生」(Cast Away)。這套電影於二零零零年上映的,講述一個人在飛機失事後拼命地在一個無人島上生存了四年。在電影中,Chuck Noland (Tom Hanks飾)的未婚妻期待他會在除夕回來,但可惜最後這個想法落空了。在第三波的疫情爆發前,我們對疫情好轉或穩定下來的期望被破壞了。這種不能預測並轉壞了的情況可能會打擊了我們,令我們感到十分無助。

擁抱尋找生活的意義和追求真實性的陰暗面

我的其中一名求助人任職於一間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層,收入不俗而且擁有很高社會地位,但是他卻因認為自己被當前的工作困住了而感到沮喪和焦慮。除此之外,他還發現自己在升職的這一年後對工作完全提不起勁。由於現時任職更高的職位,便需要面對愈來愈多的辦公室政治。他亦需要帶領團隊負責一些他不感興趣的重要項目,令他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他認為自己被困住了的原因是他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家人都是依靠他的收入來生活,只好硬著頭皮繼續留下來。事實上,當他面對這個情況的時候,他不停地問自己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Simone Biles的退賽告訴我們「有問題也沒關係」

美國體操運動員、四枚奧運金牌得主Simone Biles 在 7 月 27 日宣佈退出東京奧運會體操團體賽決賽項目。她解釋退出比賽的決定是希望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再只顧滿足他人對自己的期望。她承認自己原先想假裝沒有受壓力的影響,讓自己繼續比賽。然而,在面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她最後決定把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放在首位。事實上,Simone Biles對於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抱持開放的態度,並沒有選擇逃避。在Simone Biles的童年時期,因為母親有吸毒和酗酒的習慣,以及多次被監禁,令她在經歷不少創傷。由於體操訓練會使她的身形變得臃腫,因此她在學校受到不少同學的欺負和嘲笑。此外,她也是一名專注力失調多動症(ADHD)的患者,需要透過服用藥物來處理相關的問題。對於她退出比賽,你會如何評價她的決定?到底在奧運會上贏得金牌比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