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你在獨處的時刻感到自在嗎?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對於摯友突然離世而感到相當悲痛,正在經歷哀悼的過程。由於這位密友是她生意上其中一位的合作伙伴,她與這位密友的親戚或朋友沒有密切的聯繫。因此,她只是從其他的生意伙伴的口中得知這個消息,更無法參與這位好友的葬禮來與對方道別。這位求助人只能自我哀悼,她認為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她對這位摯友突然離世的感受。由於普遍的價值觀都認為人不應為自己的得失而有太大的情緒起伏,甚至需要時刻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位求助人像平常一樣準時上班,表現得沒有因這件事情而經歷任何負面情緒。她把自己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密密麻麻,更出席很多不同的社交聚會和活動。她認為這種分散自己注意力的策略是讓自己渡過悲傷時刻的最佳方法。然而,在她的好友過世的兩年後,她前來進行心理治療。當談到這一位好友時,她仍然無法阻止眼淚不停流下來,在會面的期間放聲痛哭。事實上,這位求助人的防禦策略實際上阻止了自己經歷哀傷的過程,並有機會因此延長了自己的喪親之痛。

有時候,我們需要透過獨處來哀悼自己的損失。對我的求助人而言,她與這位摯友有著如此親密的個人關係,當中的交流都難以與他人分享。因此,哀傷的過程必然是要獨自一人去經歷悲痛的心路歷程,悼念過去美好的日子和時光。在獨處的過程中,透過回憶和反思,一個人能夠逐漸從自己的損失看到更多不同的觀點。或許我的求助人可能往後不會再與她的業務伙伴建立密切的親密關係,她也可能會意識到生命的意義並不是完全取決於親密的關係。除了建立親密的聯繫,她可能逐漸找到其他人生的意義。此外,她亦有機會因此而意識到生命的無常來珍惜與其他人的關係。

當一個人經歷喪親之痛時,繼續不斷從事日常的社交活動或生活模式有機會妨礙自己在改變的過程追憶和反思。譬如,不少人在親人離世後會選擇獨自出外去旅遊,以擺脫日常生活的常規。獨遊的過程有助我們從失去摯親中得到啟發,事實上,當我們遠離自己熟悉的環境,能夠增強對自我的理解,並促進自我探索的過程。當然,一個人亦需要在尋求獨處的時間和建立社交網絡之間取得平衡。在經歷喪親的期間,一個人可能需要為自己安排獨處和社交的活動,並且交替進行,藉此能夠在進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時,同時獲得足夠的社交支援。

獨處的需求都是因人而異,取決於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有些人可以長期獨處,例如是靜修一個月。相反,有些人可能最多只能在一天內忍受半小時孤獨的時間。每個人所需要的獨處時間都不一樣,事實上是沒有一個標準。對於那些正在經歷喪親之痛的人來說,獨處可能是有助他們渡過哀悼過程的選擇之一。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如果父親或母親擁有自戀型人格,會對子女有什麼影響?

你會感到自卑和持續性地焦慮嗎?你會不停認為自己被困在有毒的關係中嗎?你是一名完美主義者或事事都希望超額完成?你會傾向因為信任的問題而與別人疏遠嗎?如果你對於以上其中一些的問題的回答有「是」的話,你可能受了一位或是兩位自戀型父母的影響。具有自戀型人格的父母有什麼特質?

覺察與自我有關的成癮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擁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體帳戶,並會不時發怖與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會或重要紀念日有關的帖文。當我們獲得別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評論時,我們會有滿足的感覺。事實上,這些「讚好」和正面的評論會刺激大腦中的獎勵系統並釋放多巴胺,令我們有愉悅感。我們會不斷地檢查手機應用程式彈出紅色圓圈的訊息提示,由於這是獎勵性的經驗,因此我們會更頻繁地發怖帖文,卻忽略了自己實際上是渴望大腦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來尋求興奮的感覺。

13 週年的反思——無止境的蛻變

當我回顧自己成為臨床心理學家二十年的歷程,我發現自己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道路和方式不斷地發展成長。今天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三週年,回望過去,這趟旅程充滿各種的挑戰和祝福。我在遇到的數千位求助人身上學到不少有關人生的種種,他們讓我學會謙卑和靈活性。正正因為他們每個人都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我亦逐漸了解到心理治療的確揉合了科學和藝術的元素。我作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一方面是受專業培訓後以科學實證為基礎來為他人進行心理治療。另一方面,基於每個人的獨特性,我需要學習心理治療的藝術,就是以靈活和具創造性的方式來進行。事實上,沒有單一類型的心理治療能夠滿足每個求助者的需求。也就是說,在心理治療中,沒有一種方法能夠適合所有人,因為求助者的需要都是多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