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作為創傷倖存者,你和治療師之間的關係是否有利於療癒傷痛?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都曾經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創傷。受追求成就和完美主義的文化影響,於童年遭受父母的批評和被要求達到高標準是很常見。由於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暗面,因此無可避免地面臨一些不易察覺或激烈的欺淩。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可能還記得自己曾經欺負過某人。如果是這樣,心理治療師是否有可能沒有任何童年創傷和相關的心理問題?若然答案是「否」,只關注接受服務一方的心理創傷和精神障礙的症狀或許不是最佳的選擇。然而,人們普遍認為治療師比求助人更為權威和了解得更多,並且只負責解決求助人的疾病和問題。事實上,治療師也有機會未能注意到他或她的個人性格特質和盲點。因此,創傷倖存者在心理治療中感到被誤解並不罕見。

在創傷知情的模式中,個人心理治療被視為一段二人關係。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協作的過程,涉及治療師和求助人的個人特質、心理問題和治療期間當下心理狀況的相互作用。這個交互的過程是動態的,即是它可以有無限數量的結果和形式。有趣的是,二人關係中雙方都有自己的主觀看法。對治療師來說,能夠理解這兩種主觀觀點的互動是非常重要。事實上,治療師最重要的覺察之一是治療關係中的權威結構。如果治療師未能注意到自己在與求助人的互動中展示專業權威的傾向,那麼他或她的專業身分有機會隨個人權威的角色而受影響。儘管治療師應該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在治療中提供指導或方向,但人們很容易認為自己在關係中擁有權威。有時候,這種單方面的關係可能會模仿親子關係,並有機會對治療結果產生影響。

創傷倖存者如何知道自己的治療師正在進行對他們療癒傷痛的心理治療?就二人關係的模式而言,讓求助人感到治療關係中的合作關係是很關鍵。對治療師來說,能夠與求助人協作定立目標和治療方法尤其重要,並需要讓求助人感受到權力平衡。如果求助人覺得關係中存在階級分別,那就是一個危險訊號。在二人關係的治療過程中,求助人會被賦予權力,從而建立更多的韌性和增強力量。治療師可以確立求助人的感受和體驗,以及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治療師亦可以嘗試謙虛地了解求助人的主觀經驗,並明白到對方所經歷的痛苦可能永遠都不會被完全理解。

作為創傷倖存者,尋求心理治療服務的幫助已經是一種勇敢的行為。在這段充滿不確定性的療癒之旅中,你值得治療師的尊重和體諒。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